top of page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英雄之旅:藝術探索者

計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北藝大)運用Joseph Campbell的「英雄旅程」模式,結合自主學習、社會情緒學習和跨領域學習內涵之課程創新,為素養學習注入新的活力。

藝術裝置

計畫目標

以Joseph Campbell提出的「啟程(Departure)→啟蒙(Initiation)→回歸(Return)」三幕「英雄旅程」模式,融入具自主學習、社會情緒學習、跨領域學習內涵之課程創新,引導學生在課程學習歷程中,進行,並在專注自身專業學習之際,有更多自我覺察、與人際關係的經驗,養成正向與自主思考學習的習慣,透過自我探索、分享協作,在跨領域的學習中拓展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實驗性課程實施過程,不斷優化與精進學習設計與教師教學技巧,提供藝術高教素養學習典範,翻轉教師藝術專業教學態度與動能。

研究問題

  1. 「英雄之旅」模式如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社會情緒學習」和「跨領域學習」能力的提升?

  2. 「英雄之旅」模式如何適切導入不同學系所專業課程?對於不同年級學生有什麼不同影響(有何差異)?

標竿學校

政治大學創造力研究中心
以學術為基礎,透過研究、推廣與交流等形式運作,致力推動「創新」與「創造力」之研究,以成為產官學跨域創新平台為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
發展醫療外知識、技能領域之教學的實務經驗。

image.png

美國史丹佛大學 行為高等研究中心 CASBS, Stanford University
該研究中心著重於當代社會問題的研究,從思想面、實務面提供創新性的問題解決策略。

大一新生定向與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

  1. 以北藝大數位學習平台「藝學園」作為人際支持的主要管道,透過問卷、討論區、互評、即時回饋、小組專區等功能,在課前、課中或課後,促進同儕或師生學習互動。

  2. 專業主修課程原是全程一對一個別課程,透過計畫課程創新後,在混年級共同學習中,授課教師會安排校友或高年級學長姐帶領低年級學弟妹進行專業探討與學習分享;課程教學助理作為教師教學小幫手、學生課程學習引導者,亦是學長姊支持學生預習、探索與延伸資源學習的其中一種方式。

學習定向、轉銜

  1. 導入「英雄之旅課程模組」的學習活動設計,看見學生於三大核心目標的成長,包含增加自主學習下的自主學習、管理、調整與控管能力;社會情緒學習中的自我覺察、思辨與解決問題、提升挫折與壓力解決能力;跨領域學習的跨域探索等。

  2. 以「擴散」、「深化」及「常態化」三項策略發展及精進「英雄之旅課程模組」,透過推廣與支持機制於校內擴散,並在滾動式調整中深化課程效益,進而提升計畫精神影響層面,推動全校課程創新,更常態且持續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社會情緒學習與跨領域學習,以適應未來疫後新常態,以及深化生涯探索,錨定自我發展方向。

  3. 112學年度起,開設專為大一新生打造的專屬通識核心課程「英雄之旅」,藉由「嘗試→調整→進階」三階段看見學生三大核心目標的成長,嘗試理念宣傳及課程補助邀請教師投入課程,培育種子教師;調整對象集中為大一新生,廣泛召喚專業系所教師,期盼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導入「英雄之旅」模式;112-1學期採用專業系所、通識課程雙管並行策略,持續邀請教師,預計也於113-1學期開設由學生提案進行全課程自主探索學習。

行政優化

教學支持與優化

  1.  設置任務型組織「未來概念學院」,也於112年併入深耕計畫推動,作為整合校內行政及各校級計畫資源,推動全校性跨領域、創新、實驗課程,整合校內外資源,執行全球性教學與學習創新計畫、提供跨學院交流平台。

  2. 成立「藝術探索者」跨域創新社群,包括計畫團隊、參與課程教師、教學助理與教學與學習中心行政同仁,透過定期聚會活動及觀、議課機制建立,增進教學專業成長、提升教學創新動能。

  3. 規劃辦理「共伴與蛻變-藝術探索者計畫教師研習工作坊」,以「英雄之旅課程模組」設計講座工作坊,以面向全校教師參與並親身體驗講座教師引導英雄之旅學習者的過程,有助於教師進行教學創新設計與課堂經營。

  4. 推動課程創新補助發展補助,以計畫經費補助參與課程教學助理及業務費,支持校內教師投入課程創新。

  5. 課程教學相關會議分享創新教學模組理念,邀請具熱忱理念的教師自主投入「英雄之旅課程模組」導入課程的創新實驗。除「召喚」並培養種子教師外,以大一學生為主,運用課程模組內化學院的專業系所必選修課程及跨域藝術通識「藝術鑑賞」課程,藉以銜接108課綱核心素養學習,深化學生學習成效。

  6. 建立「校際」創新教學分享與交流機制,除了校際間進行計畫成果交流外,已透過校內既有教學合作機制,並於112學年度起專為大一新生開設的通識核心課程「英雄之旅」開放合作學校選修。

  7. 規劃113學年度為入學新生打造「自主學習微學分學程」課程。

  1. 盤點關鍵教學議題及校內具自主探索學習內涵課程活動,了解師生課程所需協助,檢討本校教學學習支持與生涯探索機制優化作為,提供校內教師樂於支持與投入創新課程。

  2. 設計6個創新作業設計模式,導入「個人生命年表」的學習週記設計、「以書會友」、「以作品益(藝)友」、「從實作中體驗跨領域學習」、「最想以他為良師益友的藝術家」、「完成學習成果計畫」,同時結合課堂內容、個人大事與社會新聞,可使學生有意識連結自身經驗與課程,使學習更有意義,同時提升學習動機;並在學習過程中或學期結束時回溯過往經驗,反思與回應素養導向教學中重視學習歷程,而不僅是結果導向。

  3. 建立素養導向前導及後測問卷,了解學生學習情形與素養培養成效。

  4. 移地教學引導合作學習,傳統教室空間對於學生學習興趣刺激有限,教師透過移地教學的設計與引導,帶領學生前往藝術實地場域,如:雲門舞集、蘆竹湳社區、宜蘭傳藝中心、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國家戲劇院(劇場後臺)、大稻埕等,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和跨域學習過程中,融入環境、在地與經驗脈絡的議題,思考移地學習經驗如何回饋與自身專業激盪與融合,達到與藝術專業學習相輔相成之效。

  5. 結合科技工具進行評量:結合科技運用,達到便利性與互動性,透過北藝大藝學園,傳達給學生包含公告、課程內容、教材提供、作業繳交與同儕回應等,如在教學平台上提供課程問卷供學生進行填答,不僅節省課堂時間也讓學生更彈性安排填答時間。小組討論分享及回饋則透過Google表單或即時互動問答軟體,更能提升學生之專注力。另外,也有透過視訊軟體安排國外講座,或針對AI機器人為主題演講。

學生學習與評量

行政人力賦能

  1. 打破學科與專業界線,以全校性跨領域教學與學習資源整合及社群分享,推動並營造校內素養導向學習之跨域、創新與實驗的風氣,培養具主動探索與問題界定能力、團隊整合與溝通合作能力、自主終身學習能力、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及全球適應能力的新世代跨域整合人才。

  2. 全校性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研習:111年7月開始辦理,預計每學期辦理一次,以全校教師為對象,邀請教學課務相關行政人員共同參加創新社群、教師研習等活動,提升對課程創新的理解。

  3. 透過校內成果與經驗分享,讓更多的師生與教學相關行政人員加強了解創新課程樣態,以及對於教學、學習和行政協助所需改變,提升專業學院系所教師參與課程創新,如何促成跨單位合作交流,引導師生及行政人員調整價值觀念,打破思維慣性與本位主義。

行動研究

​問題意識

​存在於學生端四大層面問題

  1. 自主成長力不足

  2. 連結真實社會能力不足

  3. 學習與生涯偏食習性

  4. 面對疫後與未來轉變的焦慮

存在於教師端

​兩大問題

  1. 缺少跨單位同儕交流平台

  2. 需要更多教學溝通與激勵。

研究方法、工具及資料

依照「自主學習」、「社會情緒學習」、「跨領域學習」三大層面挑戰,將「英雄之旅」的學習模式導入通識教育與專業系所中,並藉由「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觀察法」來進行計畫試行與驗證,如何引導三大學習能力提昇,適切地將「英雄之旅」融入不同學系所專業課程。

自主學習
​self-directed learning

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啟程

歷險召喚
​跨越領域
​教師引導

跨領域學習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啟蒙

挑戰試煉
​作業探索
克服迷惘

回歸

合作扶持
跳脫復甦
​歸返之路

​圖1 英雄之旅學習模式

資料來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計畫團隊提供

​研究面向與研究工具:

►►學生校園適應分析

質化研究工具:

  • 學生適應座談會:

以教師、學生為對象,學期末的課程檢討會議、學生適應力座談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的成果論壇學生座談會的方式,瞭解師生對於英雄之旅學習模式導入課程的想法。

►►學生學習行為分析

量化研究工具

  • 學校層級-大一問卷追蹤:以大一新生為對象,採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來實施職場共通職能診斷。

  • 個別課程-素養課程學習成效分析:實施前測、後側問卷調查。

(1)前測:安置性評量。

(2)後測:總結性評量。

質化研究工具

以觀察法的方式,透過學生週記、教師週記、期中觀議課、期末之計畫執行成果等的非參與式觀察,瞭解英雄之旅模式導入的實施與學生學習情形,也讓學生藉由書寫生命年表的同時,也能梳理自我覺察,並加以肯定自我。

  • ​個別課程-學生學習歷程:學習週記

  • 個別課程-教師教學歷程:教學週記

  • 個別課程-教師觀議課:課別課程教學觀察紀錄僅提供任課教師。

  • 座談:課程研討會議

研究結果與發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團隊自編 素養導向課程前導/後測問卷

研究對象為111-1、111-2、112-1共3學期,共696位修讀學生,有效樣本前後測為同一學生計算,共有532份。

調查題目/分析結果

自主學習

​60%達顯著效果

-設定目標

​-自我監控與調節

​-自我反思

社會情緒學習

​68.75%達顯著效果

-自我認知與自我管理

​-社會認知和人際交往

​-決策技巧與負責行為

跨領域學習

33.33%達顯著效果

-學習反身性

​研究發現

​更主動投入學習

主動尋求師長、同儕協助

​課後反思學習方式

能找到屬於自我的紓壓心法

依照計畫適時地調整步調

隨時反思自我情緒轉變

能提出衝突解決方法

協助同儕化解​衝突

更願意投入跨領域學習​

​還不習慣、熟悉、或沒有機會運用所學導入自身創作

歷程性紀錄(如:教學週記、學生週記、後測問卷等)

從歷程性紀錄中,瞭解到學生的學習轉變,不僅是覺察自我變化,也願意反思自我不足,探索自我更多價值。

►►研究發現:

學生端:

從英雄之旅模式的學習活動中,學會自省並覺察在自己學習、行為、​思維上的變化。

教師端:

透過教學週記的歷程性紀錄,教師能觀察到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變化,同時也影響著接下來的課程教學。

研究意義

書寫覺察

多數學生願意在週記寫出自己的困難與意見,從中覺察自我學習、想法、觀念的改變,​甚至可清楚理解到所受到的影響與改變脈絡。

​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移地教學設計較容易引起學生對於課程的興趣,透過工作坊、實作作業、在地走讀等場域特色的吸引力,引起學生對於課程的興趣。

教師擔當

最重要的探索者

透過模式框架、調查紀錄工具設計,瞭解學生學習能力與情況,並由參與計畫課程的教師,將專業內容、教學方法導入課程實驗當中,

​不僅學生成為探索者,教師也隨著推動,也擔當起最重要引導者及探索者。

​基於研究結果的實務建議

►►給新一期計畫學校的建議

對於主持群

  • 對於學校計畫所設定之課程核心精神和模式需非常瞭解,較容易說服學院教師共同參與

  • 重視計畫執行歷程,進行資訊的完整紀錄,如:週記,對回顧教學與學習、反思的重要資源。

  • ​計畫執行可從「作品」看到成果,需事先構思要採用哪一種方式,並成為系統性知識。

​有關參與教師

  • 教師需跳脫既有教學模式,引導課程多以陪伴的方式進行。

  • 教師工作者主要以提供各種可能性去協助學生。

  • ​在課程創新過程中,教師也需先成長茁壯,才能對於學生各種的樣態、問題、訴求有所回應。

  • ​透過先導型計畫,進行實驗,在創新思維下,學生的課程能自己規劃,與教師提出期望的課程內容。

►►給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的啟示與建議

►►校外推動交流

  • 在「英雄之旅」的「啟程→啟蒙→回歸」三階段的故事性模式,至多17階段可為旅程的路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討論、移地學習、寫週記,可將課程安排既豐富又有趣,也透過外部探索,促進學生自我內心覺察。

  • 從三幕的教學設計框架模式,​以「自主學習」、「社會情緒學習」、「跨領域學習」作為計畫核心目標,搭配學習方法、作業規範(如:生命年表、週記)、多元學習態樣,以及歷程性與總結性評量方式,無論是通識課程、專業知識型或術科課程,可以此方式進行,進而向外推動交流。

►►校內接續辦理

  • 執行計畫兩年間以來,共計3個學期辦理導入課程,第一期計畫已完成翻新,將來也還會持續精進程設計的教師,支持藝術永續、藝術共融課程開發,亦將「英雄之旅」的課程及作業模式,繼續導入,以利維持目標任務的實踐、課程學習品質的提升。

研究所存在的限制

歷程性紀錄龐大

需耗費時間成本

​專業領域課程數不多

調查樣本數較少

因對於第一次參與課程的學生或教師,週記撰寫上仍採用書寫寫信心得感悟,較無法透過文字分析進行關鍵字、特定主題、意圖或情緒關聯,因此彙整起來的歷程性紀錄仍需以質化分析的方式進行觀看。

​也因為自陳資料,也會涉及各種偏見的言論,因此在資料處理及意見摘錄時,也需特別小心引用。

​因每學期開設課程是透過邀請徵件,每個專業領域課程數不多,相對地調查樣本數也不多,成效分析結果尚難以代表該專業領域學生素養之全貌

計畫達成效益

學生校園學習經驗改變

  • 從專業學院、通識課程推動「英雄之旅」學習模式

  • 學生學習朝向正向發展

  • ​鷹架式學習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跨域學習及社會情緒學習

  • 透過學習週記解決學生正面對的學習問題

  • 藉由週記讓教師反思教學方法,以學生為鏡

  • ​教師社群共伴、共學與共享,協助學生實踐知識轉化與開拓學習。

教師教學與師生關係發展

團隊與行政運作

  • 跨單位合作共同推動教學發展

  • ​跨校交流理解與發現不同領域的教學與行政作法

計畫執行團隊成員

藝術家必經英雄之旅,
每個人在成就自己的路上,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

計畫主持人與協同主持人、共同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林劭仁教務長/

藝術與人文教育所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統籌與推動計畫策略規劃、研究設計、領導教師社群經營與輔導、量化分析指導。)

►►​共同主持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于國華研發長/

藝術行政與管理所副教授

兼代理所長

​(計畫主責內容:共同推動計畫、研究策略發展與執行、引導教學創新發展。)

►►共同主持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所​ 陳俊文助理教授

/高教深耕計畫執行秘書、前教學與學習中心主任
​(計畫主責內容:共同推動計畫、協同研究執行、引導數位教學發展​。

詳細計畫教師與成員名單,請參照下方連結

包含計畫團隊的計畫執行人員、校內行政專員、參與課程教師、計畫課程教學助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