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png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跨育引航設計與人文素養導向課程深培計畫

第二期「跨育引航的素養深培」,延續第一期計畫,持續深化新課綱學生在專業素養課程的培育,透過設計學院及人文科學學院的雙邊合作,進行素養課程的導入。以跨領域交流為主軸,持續追蹤新課綱學生特質與適應能力,深化教師社群經營,強化跨院新生學習適應支持。

百葉窗陰影

計畫目標

延續第一期計劃的執行經驗,持續深化新課綱低年級
學生在專業素養所該具備的實務應用能力,並以三大目標作為本計畫的執行重點:

一、從基礎素養培育到第二期的跨院專業素養深培二、加入人文科學學院,深化教師社群的經營,舉辦雙邊素養教學交流,安排第一期種子教師舉辦教學翻轉講座與素養教學培力工作坊

三、擴散跨院新生的學習適應支持,與人文科學學院教師討論合作,達成新生學習適應的多元支持措施

研究問題

在第二期計畫的規劃上,除了考慮到跨域的輔導推廣,也期盼深化低年級素養課程為主的原因,依據設計學院盤點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規劃與行政制度的四個問題意識思考如下:

一、學生面向:

  • 專業素養(基本功不足)

  • 學習投入不夠

  • 缺乏學習持續力

  • 學習動機低落

  • 學習成就感不高

  • 學習自發性不足

二、課程面向:

  • 課程規劃仍需調整

  • 學生課程負擔較多

  • 課程內容無法勾起學生興趣

  • 個別差異(學生背景)

  • 資源不足

  • 同儕合作(溝通互動)不足

三、教師與教學面向:

  • 教師專業知識不足

  • 不願意改變

  • 資源不足

  • 工作負擔過多

  • 開課誘因不足

四、行政面向:

  • 課程學分認證不夠彈性

  • 不願意改變

  • 資源不足

  • 工作量過多

標竿學校

image.png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文化資源學院設立於 2001 年,為台灣第一間以文化資源為學術發展軸心的學院。而臺北藝術大學是國內藝術創作與研究發展的重鎮之一,不僅為台灣藝術表演創作培養許多優秀頂尖人才,更透過藝術展演創作活動,讓世界看到台灣。文資學院以培養藝術人才為本位,並拓展相關藝術研究成果的堆疊。

image.png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於 2001 年成立,院內設有建築系、工業設計系、互動設計系三個獨立系所,以及跨領域的創意設計學士班、設計博士班。而臺北科技大學在設計教育圈內,有其悠久歷史而發展壯大。長期與其他國家展開各種學術合作關係,以創意設計、創新發展與知識管理的世界潮流邁進。

image.png

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

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於 2007 年成立,共設有音樂學系、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及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三個獨立系所。秉持傳承與創新精神,培育學生的個別化和跨域化精神,,其所規劃的四大教育目標,包含:培育藝術創新與跨域人才、連接業界合作增加就業力、延伸教學成果落實社會責任、提升國際視野辦理國際交流。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本計畫「跨育引航的素養深培」,透過本學院及人文科學學院的雙邊合作,進行相關專業素養課程的導入。推動策略以跨領域交流為主軸,結合設計學院新增之人工智能課程與人文科學學院舊課翻新課程,進行素養導向教學與課程翻轉。進而持續追蹤新課綱學生的各式學習樣態與適應能力。

也透過第一期的種子教師舉辦素養教學培力工作坊,輔導人文科學學院教師,並持續深化教師社群經營,以推動跨領域合作與課程共備、同儕課程審查以及與標竿學校的三邊合作。

另外,強化跨院大一新生學習適應支持措施,結合兩個學院教師合作討論推動。將延續第一期所推動的學習品保機制,並推廣到人文科學學院,以其雙邊學院教師可共同檢視學習品保的效益對教學策略上的反饋,以期達到學習者與教學者彼此之共贏。

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面對現今數位原生世代,可能學習動機薄弱、學習疲乏、對學習熱忱無感的學生特質,確實是教學現場老師的困境。因此教師需凝聚內部合作與商議,建立起完善的教師社群機制,進行共備課程與教學經驗交流,甚至在社群中應邀請學生或畢業代表來進行課程審視,持續迭代,才能完善及適當的師與生的教學社群系統。


面對 108 課綱第三屆的入學新生們,知識更新速度變快,如何掌握知識並更新速度,發展適合現代學生學習模式的教學設計、教材教法及引入新的科技協助,與透過適當的評估去瞭解教學改變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因此,大一新生入學前,持續辦理大一學習焦點線上工作坊課程,內容將延續新課綱特色課程的規畫概念,提供學生如 AI 科普沙龍,培養使用、判斷、創造之能力,與社會議題與情境分析等內容,引導產生創新與突破現狀的新方法,並搭配各課程內容安排線上助教,,解決同學在課後提出的疑難雜症。

 

同時於大一新生入學後,導入「學生學習目標調查」以了解學生學習目的與期望;並透過「學生學習適應能力調查」以了解進入大學前的學習樣態。

 

計畫參與授課教師於開學第一堂課,針對學生學習風格與課程基礎知識與能力進行前期測驗,以了解學生目前對於課程基礎知識之學習程度,計畫參與授課教師於課前了解學生學習樣態與對於基礎知識理解程度,並透過遊戲或破冰手法幫助學生快速熟悉與進入課程環境。

經由課程觀察及引導學生心態,以協助新生學習與適應,並提升歸屬感。課程結束後請學生進行課後回饋,以精進未來課程設計與規劃。


技專院校大一學生進入到大學,因為過去在技術高中 108 課綱的發展較不如普通高中的多元且適性探索,未能將興趣及志向意願進行扎根,因此學習定位容易模糊,故如何讓修習課程之學生可認定進入到系所之後對課程有一定程度之興趣,亦是本計畫所強調的重點。

 

以教學及就學經驗分析,學生興趣及動力流失之關鍵點,在於沒有明確目標、課程定位以及跟不上課程內容,故第二期二年的計畫重點仍放在大一入學課程設計與轉銜輔導的機制,以助教為單位輔助每位學生選擇發展主題;更進一步使興趣相同之學生組成小組,藉由學生各自分享專長之方式,由教師及助教建議適合之適應思課程內容及訂立團隊定位,並於課程週間提出各自進度,以助教為單位留意各自小組成員之參與動力及解決問題。


同時,為強化校內支持系統的運作,透過跨院進行輔導推廣的「深培素養課程架構」,以接受新課綱薰陶的未來新生所規劃之課程架構。但仍希望透過課程的新課綱基本精神,包括自主學習、自我探索、社會觀察等,藉此可順利讓未來新生可以順利銜接學習樣態。搭配辦學目標規劃,以生活實踐為導向的 PBL 教學模式,因此在推動本計畫課程架構上,可充分配合學校辦學方向與發展。

 

在課程教學與推動上,也會定期舉辦成果發表與相關教學工作坊,讓校內其他學院師生有參與和觀摩的機會,並由計畫延伸出的種子教師人才庫的建立,逐步推廣至學院及校內其他系所。

預期關鍵成果與成果評估機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計畫團隊提出「跨育引航的素養深培」作為核心概念與計畫執行發展之依據,透過設計學院與人文科學學院的各式交流與引導,讓學生透過第二期的專業素養課程的深培,造就實務應用能力,並促進我們思考跨領域的整合所能發揮的邊際效益與體現人文與設計交會處的燦爛花火。以期許學生自我意識的啟發與獨立思考的思辨能力拓展。

透過設計學院與人文科學學院雙學院的攜手協力,進行素養教學培育的良好典範遞嬗,將典範從校內擴散到校外。從淺培到深培的素養導向教學不斷透過時間堆疊,培養出專業素養具足的數位時代新人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