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立政治大學

壯遊.指南:人文學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國立政治大學(政大)整合既有課程與人文自主實踐系統,旨在支持學生的探索學習、強化探索導向學習的能量,並塑造素養導向的學習社群。同時,透過行動研究,該校不僅評估執行成果,更為文學院未來的教學變革奠定共識基礎。

羅盤

計畫目標

政大展開三大策略,追求更完善的自主學習環境:

  1. 支持學生的探索學習:政大積極培訓探索學習的同儕種子教練,每年透過文、史、哲三系至少10位同儕種子教練的協作,編修實踐自主學習的新生手冊與辦理新生定向與轉銜活動。手冊是一本新生探索旅程,從「人文學的挑戰」與「英雄之旅」的思考,政大希望引領學生深入素養學習,並在文學院深耕並擴大跨領域學分學程的學習效應。

  2. 強化探索導向學習能量:政大同時著手調整既有課程體系,並搭配人文學的自主實踐學習策略,以兩軌並行方式推動人文學的素養導向學習。

  3. 形成素養導向學習社群:政大以學習者為中心之「優化課程中心學習系統/建立實踐自主學習系統」兩軌共構模式,將計畫探索結果回饋本院教師,並進行人文學高等教育的反省與創新,以鞏固計畫成果、擴展到全校各院甚至提供其他大學參考。

研究問題

  1. 「人文學無用論」之思維:人文學(文、史、哲)面對當代後疫情世界,應該如何鋪陳出與時俱進的教育傳承?

  2. 以文本研究為主的人文學:如何實踐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與行動的人文學雙重核心任務?

  3. 素養導向學習主體不明:以學習者為中心發展實踐自主學習系統,能優化調整課程中心學習系統,並帶動文學院教師社群重新構思人文學教育?

  4. 年輕世代的生活熱情與存在危機:「壯遊」能否取代「職業選擇」,作為年輕世代對自己人生發展的構念?

標竿學校

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焦點計畫Focus Program

焦點計畫是一個跨領域教育(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計畫,目的在讓學生有接觸人文、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相關多元學科的機會。計畫重點聚焦於大一學生的多元學習,每年約有 20%至25%新生加入計畫,透過專題討論、同儕合作、住宿學習、實地考察等方式,豐富跨領域與自主學習的體驗,也將生活經驗與課堂學習加以結合。專題研討課程包含展望人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科學與人文科學、美國經驗等等。另外,在小於十八人的同儕社群中,學生得以發揮所屬專業領域所長,並藉由團體互動培養批判思考與合作討論等素養,恰好符合我國十二年國教「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精神。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專案導向模組學習計畫 ProMod (project-based, modular learning)

ProMod 係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與鳳凰城聯合高中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學習計畫。該區學生家庭多屬低社經地位或有色族群,缺乏團體支持的教學模式往往造成許多新生的適應與學習困難。該計畫讓高中學生可以先修並獲得 13 學分,作為進入 ASU 後抵免之用,期以讓高中學生順利接軌大學、提高負擔能力並縮短完成學位的時間。該計畫非常重視跨領域與團體合作學習,因此常有跨班學習活動。此概念不僅將大學的教學延伸至高中,更有機會促進大學與高中的對話,甚至達到不同層級學校間互利共好的機會。108 課綱帶動大學與高中互動愈趨頻繁的現象,高等教育機構如何善盡社會責任,不論協助中學甚至照顧在地社區民眾,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或許是個很好的學習標竿。 

 

 

 

澳洲國立大學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在疫情後澳洲政府大力推廣「微證書(Micro-credentials)」課程,讓民眾在防疫期間行動自由受限狀況下,依然能夠在家學習,澳洲國立大學亦鼓勵開設該類課程,課程形式以短期實體或線上課程方式進行,以21小時為一學分,民眾可自由選修,甚至可將不同課程形成一套模組,打造專屬的學習計畫,並抵免學士班或部分研究所學分。未進入該大學就讀的學生,亦可獲得修業證明作為憑證。這種「另類文憑」的興起,也不斷衝擊高等教育發展。若非正式課程的數位學習、修課證明或證書盛行,大學正式文憑的功能弱化,那麼大學的功能何在?澳洲大學的經驗,或許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目的,並對於課程的設計有另一番省思。 

大一新生定向與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

  1. 新生由同儕輔導員(tutor)帶領進行專題式學習,透過討論、學習、嘗試與反思,再由學校引介業師,教導該主題的相關知識與規劃議題實作方案,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成立素養導向學習院導師制度,形成推動學生自主實踐學習之教師支持團隊。逐步整合院級學生生活與心理輔導業務與素養導向學習陪伴機制,形成學生生命發展支持系統。

感知

自主實踐學習

處境學習

經驗學習

專題導向學習

同儕教練

課程優化

行動

學習定向、轉銜

入學前

  1. 111-1與111-2學期完成六門課程拍攝,完成拍攝的課程影片申請「夏日學院」課程(AP2),或抽出單元作成微課程(AP5),準政大生在通過考核後抵免學分。

  2. 以磨課師型態拍攝其他微學分課程或系所推廣影片,除增強與高中端的連結外,磨課師課程可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抵免學分的管道。

入學後:

  1. 政大校內設置素養導向的學生自主學習軌道,有制度、編制人力、實施計畫以及寶貴的經驗;素養導向學習首重學生的自主實踐學習,在以課程為中心的大學教育設計當中,如何讓學生修課的時間空間彈性化,同時培養自主實踐學習的行為模式是兩項關鍵。

  2. 在課程本位的教學行為與學習環境中,加上素養導向學習者本位學習環境,形成兩個系統的平衡運作與相互支援。

  3. 以英雄的旅程召喚與啟動年輕世代生命價值的肯定,堅定面對挫折與失敗的勇氣與韌性。透過召喚、啟程、歷險、回歸等階段協助新生自我探索與自主學習。

  4. 政大學生抵免學分辦法自100 年12月12日於學校100學年度第1學期第2次教務會議修正通過,於101年2月9日政教字第1010002760號函發佈後,及至111年12月19日,政大111學年度第1學期第2次教務會議再次修正通過第2、3、4、5、6、7、8、9、10 條條文。本次學分抵免辦法修訂大一新生抵免學分部分,將有助於高中端與大學端的連結,擴大實踐自主學習的效益。

行政資源

政治大學學生抵免學分辦法自100 年12月12日本校100學年度第1學期第2次教務會議修正通過,於101年2月9日政教字第1010002760號函發佈後,及至111年12月19日本校111學年度第1學期第2次教務會議再次修正通過第2、3、4、5、6、7、8、9、10 條條文。本次學分抵免辦法修訂有關大一新生抵免學分部分,將有助於高中端與大學端的連結,擴大實踐自主學習的效益。

學習創新

本計畫的主軸以學習者之經驗與行動歷程為核心,調整課程中心學習系統與建構自主實踐學習系統以作為支持結構,並輔以行動研究作為政大文學院「做中學」的指引,朝向人文學特色的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方案。

行政優化

教師聘任與評量

教學支持與優化

  1. 教師社群:政大致力於建立素養導向課程教師社群與跨領域學分學程教師社群,教師社群以專業交流合作為主,藉以提升教師教學知能,且為提高計畫參與教師對於教育創新之認同與投入,擬將此類教學計畫納入教師基本績效評量之指標。

  2. 文學院素養導向教育創新方案:具體成果規劃為Gap Year可能性評估報告 (KR 3-2-1)、文學院「系進院出」可行性評估報告(KR 3-2-2);第二期 XPlorer 計畫工作規劃完成(KR 3-2-3);發佈學院中英文通訊至少 3則, 分享計畫內容及階段性重要成果至國內外主要合作學術單位及專業學會組織至少 20 個(KR 3-2-4);以學院為單位提出文學院素養導向行動研究成果,並辦理一場成果發表暨教學研討會,出席人員至少 20 位校外成員(KR 3-2-5)。

  1. 以學生的經驗視野為中心,鼓勵學生投入自己人生的壯遊與英雄之旅。壯遊不但符合本計畫以英雄旅程來構念學生的素養導向自主實踐學習,其中的挑戰性與社會人文意涵也符合人文學特徵。此外壯遊的意象更可召喚學生以更廣闊的視野來面對自己的人生。

  2. 調整既有的課程中心學習系統方向:(1)人文學課程數位化、「數位人文」課群開展與學分抵免議題初探。(2) 政大文學院 AP 課程結構與實施。

  3. 建構人文學的自主實踐學習系統:人文學門學生自主實踐學習歷程初探。具體目標是學生自主實踐學習路徑獲得,製作自主實踐學習學生手冊(KR 2-3-1)、學生自主實踐學習成果展示與擴散(KR 2-3-2)、以及開設「致用人文學」素養導向學微學分課程(KR 2-3-3)。

  4. 重新調整課程學習與探索學習雙軌互動。

    • 院內跨領域學分學程導覽。

    • 將跨領域學分學程加值運用,建構「致用人文學」學分學程,導向「致用人文學」的終極目標。 

學生學習與評量

行政人力賦能

文學院規劃實施對於學生教育之任務的再設計,種子教師的形成與共識拓展,以及業務執行的常態化可能性探索,對於文學院發展與深化素養導向自主實踐學習教育有關鍵性的影響。

行動研究

問題意識

國立政治大學計畫團隊所關注的問題,包含在「大學部招生」、「獨立所」方面、「文學院」方面,以學生個人為出發點,培育人文學領域學生面對社會不確定性風險的解決能力,透過反思與實踐來推動自主實踐學習。

大學部招生

  1. ​如何突出文學院三系的學習資源與學習型態。

  2. ​如何安定學生面對將來社會的焦慮。

獨立所方面

  1. 如何以課程與實踐計畫來經營文學院內外的學生,擴展招生。

文學院

  1. 如何以整合模式,來因應未來各種變革與需求。

  2. 也整合銜接即將成立的「X實驗學院」的資源與能量,促成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教學創新,同時擴大自主學習空間,達到人文跨域、創新、實踐的長期目標。

以上述的脈絡為基礎,以「優化整體課程結構+建立自主學習支持系統」之雙軌設計,來回應素養導向高教學習之目標。

​研究方法、工具及資料

Blue Skies and Yellow Fields

►►學生校園適應分析

​量化研究工具:

  • 學校層級:以大一、大三實施問卷調查追蹤,分析學生跨領域學習傾向、求助行為。由國立政治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針對 111 年度各學院大一新生對於錄取「政大」與「科系」是否符合理想志願統計表。

  • 教學單位層級(如學院、學系):透過導師紀錄、學系分析來探討學生校園適應情形,例如:施測新生問卷分析。

  • 教師層級:運用教學實踐研究、教學觀察來進行分析。由國立政治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針對全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質化研究工具:

  • 訪談:透過學生座談、學生訪談、導師交流紀錄來追蹤。

►►學生學習行為分析

​量化研究工具:

  • 學校層級:運用大一、大三問卷來調查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投入等。採用本校 111 年度新生來源、高中學習歷程與大學學業表現分析。

  • 教學單位層級(如學院、學系):導師紀錄、學系分析。例如:新生問卷分析。

  • 個別課程或教師層級:採用學習成效分析。​

​研究發現

   

 問卷與回饋分析

-分析學生對

  學習的期待-

  • 以111學年度新生為對象,實施新生問卷調查,從結果顯示,學生對於系所專業、輔系、跨領域學分學程抱持高度的期待感。

  • ​學生期待入學後認識自己能力、特質與擁有志同道合的夥伴。透過課程學習、參與不同活動,為學生認識自己能力與特質的主要管道。

  • 當需尋求幫助時,第一會先從身邊的朋友訴苦,其次尋求諮商協助。

  • 看重師生互動、小組討論,期待實踐與知識之間的連結。

  • 大多數學生期待的互動方式-虛實整合為最大公約數:不僅線上觀課,也能有實體交流時間,或是在實體課程中增加互動的機會。

  • 上課空間能更有彈性,期盼走出校園。

  • 關於自主學習方面:半數學生會想自行設定專題主題,再依據專題需求設計相關微學分課程。另外半數同學,對於自主學習概念仍需進一步理解。

  • ​期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多舉辦活動,例如:各種探索活動、增進師生互動的管道、協助自主學習設計、增加學院與社會對話、營造同儕共學機會。

​111學年度新生入學後對於學習的期待

()​

行動研究一:

「數位人文」課群開展與學分抵免議題初探

結合虛實整合

混成式教學

透過已完成課程數位化的教師經驗分享,課程數位化促進課程能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能讓學生依其時間來觀看學習,仍難以取代實體現場教學與學習的經驗。

以此分享經驗談,將來面對疫後新常態,教學影片可與實體教學做不同型態的虛實整合混成教學,培養擴散性思考及情意能力。

()​

行動研究二:

政大文學院AP課程

結構與實施

AP課程拍攝影片

向高中端推廣​​

  • 「人文學導論」AP 課程:延請文學院系所教師拍攝影片,以線上微學分的課程型態開課,也將申請加入教發中心的「課程搶先看」,向高中端推廣,同時請博碩士生資深教學助理以影片作為主要教材,不僅達積極招生及累積博碩士生知識分享的經驗,也讓準政大生可在入學後,通過考核,抵免學分。

  • 積極推動院級跨領域學分學程-「致用人文學分學程」,其中的「自主學習微學分課程」,讓準政大生辦理學分抵免。

行動研究二:

政大文學院 AP 課程結構與實施

以專題/專案方式

轉化自主學習課程

  • 為降低自主學習提案的不確定性、學生習慣以修課來進行學習, 將召喚式自主學習的經驗轉化成自主學習微學分課程。

  • 加入文學院的院級跨領域學分學程「致用人文學分 學程」中;持續以召喚式自主學習與課程設計達雙向流動,營造學習環境。

  • 以專題/專案方式在校內其他自主學習系統落地實踐,並以甫修訂通過的自主學習學分認證方式取得學分。

  • 112-2 學期,將開設「人文致用專題導論」課程,透過邀請不同場域業師入校,訓練同學專案規畫的能力,逐步引導文學院的同學在畢業前能透過專業課程(必修)+選修院級跨領域學分學程或其他系所跨領域 學分學程—自主學習微學分—專題課,完成專題導向的大學成果。

  • 專案型同儕教練帶領學弟妹進行自主實踐學習效帶來很大的成效,具體場域的專題實踐帶給學生成就感與底氣。

行動研究三:

人文學門學生自主

實踐學習歷程初探

​課程緊密連結

教師、學院、學生

  • 透過院系導師群,了解同學的需求,並與課程教師連結,以適才適性提供多元學習管道。

  • 跨領域學分學程連結校內的傳播學院、社會科學院,部分課程亦連結業師入院,或是以專題導向,縮小學生面對傳統學科的距離感,重新發現學科的量能,讓同學在低年級時即開始跨域探索的歷程。

  • 自主實踐學習成果展中的專案型同儕教練可視為範例,以此為基礎,引導後來者依循軌跡前進。

  • 透過《在終點與起點之間 —英雄之旅成果手冊》,將成果具現於文字,形成論述。同時在各項專案或專題實踐自主學習策展,獲得學生支持。

行動研究四:

人文學(文、史、哲)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傳承

互動、自發、共好

​群體中的個人

​為出發點

  • 策略 1:個別課程設計、翻轉→學習系統翻轉

  • 策略 2:學習系統設計、翻轉→個別課程翻轉

  • 「素養」的培育途徑:素養導向學習以「互動、自發、共好」作為關鍵元素,不僅對學習者與學習設置的不同理解,也帶來不同的學習歷程設計。以「群體中的個人」作為學習的出發點,返回自身地覺察自己被什麼樣的事情所關切(being concerned), 尋找到適切的行動。

  • 建立「自主實踐學習支持系統+優化整體課程結構」的素養導向高教創新學習模式。

行動研究五:

文學院素養導向

教育創新方案

基於研究結果的實務建議

►►給新一期計畫學校的建議

​計畫主持群

  • 計畫主持群之間隨時保持連結、溝通。

計畫參與教師

  • 以有熱忱的教師為軸心,召喚其他教師加入,不一定要業務中心,可以是情感的連結,彼此傾聽,在教學上的相互賦能上彼此激勵,再慢慢造成外擴效應。

行政人員

  • 計畫專任助理需與校內相關單位保持良好溝通管道,熟悉校內行政運作。

學生社群

  • 形成同儕教練社群,定期分享專題執行心得與困難。

►►給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的啟示與建議

  • 人社領域的人才培育需要花費時間,面對現代的不確定性,對人社領域的學生而言,最先面對的是職涯的不確定性。

  • 投入計畫後,許多學生開啟探索之路,多了實踐機會,也需克服各種挑戰,面對的同時也是逐漸看清自己的機會,領悟在生活的價值,也能緩解心中的焦慮感。

  • 專案型同儕教練的行動歷程,凝結成英雄之旅的召喚、出發、歷險、判斷、反思等五個環節,形諸文字,搭配圖像或影像,以策展的方式將此經驗與記憶留在文學院。

  • 相關紀錄與報導留存在計畫的臉書,並出版四期《壯遊指南通訊》,這些豐碩的成果都將成為政大文學院學生自主實踐學習的歷程紀錄和基石,也繼續陪伴學生一同走向下一個壯遊探索之路。

計畫執行團隊成員

學習者之經驗與行動歷程為核心,
建構自主實踐學習系統,
調整課程學習系統、探索兩軌系統鏈結,
​一同走向壯遊探索之旅程!

 

計畫主持人與協同/共同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李維倫副院長

​(計畫主責內容:執行長/計畫之規劃、推動與執行)

►►協同主持人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曾守正院長

​(計畫主責內容:計畫統籌、主持教師社群)

►►協同主持人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張堂錡系主任

​(計畫主責內容:規劃學系課程、執行計畫內容)

►►協同主持人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金仕起系主任

​(計畫主責內容:規劃學系課程、執行計畫內容)

►►協同主持人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林遠澤/王華系主任

​(計畫主責內容:規劃學系課程、執行計畫內容)

詳細計畫教師與成員名單,請參照下方連結

包含計畫團隊的「系教學人員」、「博士後研究員」、「專任助理」。

教育部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地址:300044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綜合二館B側 6樓 A602室

電話:+886-3-571-5131 #34373、34376、34377

信箱:uxplorer21@gmail.com

ROC_Ministry_of_Education_Seal.svg.png

©2023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