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目標
長榮大學以人文社會學院為主軸,以資訊暨設計院為輔佐,將數位科技工具導入本校人文與社會領域的教學實務及學習方式,更進一步打造了一個校內數位化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
計畫的精髓提供學生數位跨域的實作機會,更深入學生的內在成長。藉此孕育出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生,具有自主學習、溝通互動以及社會實踐的核心素養,為他們在數位時代開拓成為更具就業競爭力的自我探索者。
未來將依據人文社會學院試辦結果,逐步修正,推展至全校,達成各系引導學生結合專業,進行數位零碳跨域加值之目標。
研究問題
針對大一學生提出以下2個問題:
-
人文社會學院課程中融入數位工具教學是否提升學生運用數位工具的能力?
-
人文社會學院課程中融入數位工具教學的創新教學設計方式是否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產生影響?
標竿學校
課程重視創新,打造因應新媒體趨勢與數位時代之傳媒專才。
以講座形式與臺南在地觀光的英文教材作為二校觀光英文共構教材的基礎。
日本近畿大學國際學院、國際學系
秉持順應時勢、配合時代需求,大膽求新求變的速度與態度、強調實作大於理論,鏈結產業與職能養成。
大一新生定向與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
計畫目標聚焦於大一新生,強化新生剛入學時探索學習環境和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的階段。課程編組的調整,以同系班學生做為分組基礎,旨在促進學生的互動與討論。而透過計畫經費鼓勵學生成立自主學習社群,讓有意願與發展能量的學生能持續加溫投入自主學習與執行行動,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學習定向、轉銜
-
鼓勵學系開設先修微學分課程。
-
持續發展微學分及線上課程。
-
大一通識核心課程轉型。
-
修訂相關辦法自 111學年度(含)以後入學之大學部日間學制新生修習 2學分「跨領域專業課程」。
-
落實職涯輔導機制,陪伴學生持續進行生涯探索。
行政資源
建立或優化選課、學習及生涯探索陪伴機制,引導教師、助教、行政職員支持學生學習與適性發展。
行政優化
教師聘任與評量
建立人社領域教師成長學習地圖,並辦理相關研習、社群共同備課、相互觀課及集體議課,以提升數位及創新教學能力,維持內在創新動能。
教學支持與優化
-
獎勵教師製作數位教材(獎勵辦法)。
-
長榮大學訂有跨領域共授課程實施要點鼓勵兩位以上不同領域之專兼任教師合作,共同開設並出席,設計具跨領域整合與創新內容之課程。
-
辦理教師增能講座:邀請老師分享學生自主學習融入課程之作法,協助老師進行課程改革,以順應 108課綱學生特質。
-
鼓勵各系開設跨域教師共授課程,增加學生跨域探索機會。
-
規劃開設數位力與永續力微學程:利用學校已錄製及預計錄製之數位力與永續力兩大類線上課程,開設數位力與永續力微學程,鼓勵學生在新常態相關領域之持續自我探索 。
-
研擬跨校線上課程與所屬系所配當課程的抵認機制與審查程序。
學生學習與評量
行動研究
問題意識
計畫團隊因應社會變遷、數位科技革命、綠色零碳新經濟的挑戰,以「人社教育為本,永續數位跨域加值」為方向,強化學生的競爭力,並朝以下的五大關鍵問題,來訂定計畫目標。
►►學生對疫後新常態、永續議題缺乏認識
-
因應社會常態改變,數位轉型、永續經濟已成為社會新趨勢議題,學生該如何應對新議題,該如何與議題搭起橋樑,也是當今團隊需解決的課題。
-
具體計畫目標:提升學生對永續議題之認識
►►學生所學未能回應數位時代趨勢
-
傳統科系所教授內容無法即時跟上時代趨勢,也從中發現人文科系在現今職場上較欠缺優勢,因此需轉變才能更加前進。
-
具體計畫目標:跨域加值提升學生競爭力
►►理論與實務相距較大,使學生學習動機低落
-
長榮大學的學生,對於傳統授課與考試模式,易想起過去學習失敗經驗,促使學習動機不易提升,透過教學策略、教學創新活動應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
具體計畫目標:提升學生實作與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熟悉本身專業,在跨域知識與經驗較為缺乏
-
教師雖能瞭解時代趨勢,但在實務方面,對於新議題的整體觀與跨系所互動經驗,不易從本身專業往跨域前進。
-
具體計畫目標:成立教學研究社群,協助教師跨域
►►學生對未來迷惘,缺乏主動學習動機
-
學生普遍對於未來缺乏憧憬,被動滿足學校畢業門檻需求,不會主動規劃自身學習路徑。
-
具體計畫目標:強化學生探索素養,建立生涯探索陪伴機制
研究方法、工具及資料
人文社會學院相較於其他學院,因科系屬性,人文社會學院學生的數位能力不敷職場所需,仍需強化、追蹤,為持續追蹤學生的動態,參與「後疫情時代人文社會領域教育的數位轉型」的計畫課程的修讀學生為研究對象,於課堂間進行前測、後測的問卷調查,並以Moon&Kim(2001)的擴張科技接受模式為分析理論提出以下假設,來評估學生在課程學習運用數位技術的行為意向。
►►研究對象與方法
-
研究對象:111學年度、112學年度上學期參與人文社會學院所執行的計畫所涵蓋課程的選修學生為研究對象。
-
研究工具:採用問卷調查法,分別為第一部分基本資料、第二部分數位技術能力接受、第三部分數位素養能力養成共三大部分,並以網路問卷的方式,於課堂間進行前、後測的問卷施測。
►►研究面向
-
研究面向:
-
分析數位工具融入教學是否提升人文院學生運用數位能力。
-
探討學生對課程學習運用數位技術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知覺有趣性是否會有正向影響。
-
探究學生隊數位技術的學習態度是否會正向影響使用意圖、持續使用行為。
-
資料分析:為驗證假設,採用應用結構方程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的分析方法,依照結果,「敘述性統計分析」、「結構方程式分析(包含信度分析、干擾變項分析)」評估學生的學習行為意向。
研究發現
數位技術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有趣性正向顯著
經假設驗證結果,可看出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生對相關課程中加入數位技術內容有一定的接受程度,而有良好的學習態度也會正向影響使用意願,甚至會持續使用。
學生在課程學習運用
數位技術的行為意向
教學方法是否會影響學習態度
因各課程由各教師開授,教學方法也會些微差異,因此以「教學方法」為研究之干擾變項,瞭解「教學方法」是否為影響學生運用數位科技能力之干擾因素。
經干擾變項分析結果,指出「教學方法」本身並不顯著影響「學習態度」,但學生對於教學方法的認同度愈高,知覺有趣對學生學習運用數位技術態度的正向影響愈顯著。
教學方法並不
直接影響學習態度
研究意義
經由兩年間執行計畫的行動研究,分別對「教師」、「院系」、「全校」帶來很大意義。
對教師的意義
-
授課前讓學生瞭解數位技術有用性及課程設計,有助於提昇學生對於課程學習的認知、動機與成效。
-
降低數位技術的難度,對學習動機與成效並無顯著效果。
-
設計學生接受程度高的教學方法,亦有助於教學成效提升。
-
課前提供的線上學習模式、課堂活動,較少反覆練習機會、與同儕、師生互動合作,未來可以此面向來加以加強。
對院系的意義
-
教師在授課時,可考慮增加數位操作上課時數、課程內容,說明數位技術與實務的益處,來解決學生對於數位技術易用性的想法。
-
院系可透過講座或職涯活動,引導學生瞭解時代趨勢的數位工具,對未來的重要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對全校的意義
-
教資中心、其他學院等單位,可以計畫團隊的經驗作為參考,開設教師增能工作坊,引導教師如何設計出有趣的教學課程、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方法。
-
也能提供接觸多元學習資源機會,幫助學會運用,可讓所學與實務結合,有助於自我解決問題,或是可增進學生與同儕間的溝通。
基於研究結果的實務建議
長榮大學計畫團隊透過執行先導型計畫的經驗,以「主持群」、「參與教師」、「行政人員」、「學生社群」為對象提供給新一期計畫學校,也提供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的啟示與建議。
►►給新一期計畫學校的建議
主持群
-
參考並評估先導期的執行經驗與成果,也需要先思考「如何實現先導之路」、「如何發現、面對及解決問題」,從執行過程中學習經驗,確認實踐及可能需要改進地方。
-
加強校內執行單位的資源配置、整合與橫向溝通,以減少資源與時間成本,提高計畫執行成效。
-
強化教師培訓,提供相對應的資源與教學支援,讓教師們更好地應對教學創新的挑戰。
參與教師
-
可在跨領域共授課程設計上,應有完善的課前溝通、模擬與課後的檢討、調整,也同時注意學生的適應與學習情況。
-
在新議題的融入教學上,可建構學生與學科目間的專業連結、關聯性與實用性的說明,不僅能讓學生清楚理解,也能提升學習意願與興趣。
行政人員
-
可在每一門課程搭配課程助理,不僅能協助教師課堂進行,亦可協助蒐集學生反饋,來調整課程設計。
-
可提早設置線上網頁,可減少紙本,亦可協助計畫推動。
學生社群
-
建立學生社群,可由一學年度為單位來進行,有助於學生發展創新想法與專業技能。
►►給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的啟示與建議
長榮大學計畫團隊除了提升自主學習動機,學習疫後新常態的知識,培育學生的數位科技能力,也在教學內容新增並融入自我探索、永續與數位議題、數位科技等元素,發展出創新教學、跨領域雙師共授、成立教師社群、師生社群,以兩年間累積的經驗價值,提供在人文社會領域人才培育政策:
►►跨領域人才培育
長榮大學計畫團隊的計畫設計重視跨領域學習與合作,在將來的人文領域人才培育政策上,可促進學科間的跨域學習,培養學生能更具備就業競爭力與解決複雜問題能力。
►►重視數位素養
因應數位化與AI時代趨勢,將來可更加著重在學生的數位素養,如:將數位技術融入課程,培養學生在數位環境中工作與學習能力。
►►創新教學的發展
在跨領域的創新教學上(包含雙師共授課程、數位科技與工具融入教學),可嘗試強調教學設計的重要性、鼓勵教師採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和創造力。
►►以執行計畫經驗與心得,分享關於大學如何鼓勵和形塑願意分享的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