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目標
為解決當代人社學系教學危機、學習低落、就業低薪等目標,因此,國立中央大學提出四項目標包括:
-
建立高中到大學的合作與連結,深化人社教師對新課綱與高中端學習理解,改善高中與大學間的學習落差。
-
以人社科學習需求為出發點,設置「大一年」專責單位,強化溝通橋接與轉銜,提升學習動機、自我定位、發展人社多元跨域能力訓練。
-
翻新人社科系課程與建置課程模組,開設與落實跨領域課程路徑。
-
以「學生」為本,聚焦「精進專業能力、培養核心關鍵能力、促進學用創合一」等三面向,孵化全校型人文社科跨域教學平台。
研究問題
透過院系與教務處所辦的座談會、「素養導向教學與問題探索工作坊」之成果、學生學系現況分析,釐清共同的痛點包括:
-
如何改善從高中端到大一之間的轉銜困難。
-
需建構完善的支持體系與輔導機制。
-
跨領域推動,同步需兼顧品質、成果
(1)院系的課程與教授的教學能否提供混合技能學習?
(2)開創出更多複合性課程與整合性學程建置,來提升人文社科的訓練?
(3)若科技結合人文,將如何打破既有學院的組織框架,新興跨領域教學推動,同時確保教育、研究品質,並提出實質性成果?
4. 在大學的制度與環境下,如何支持跨域
(1)如何支持人社學系的跨域發展?
(2)如何鼓勵與強化教師社群的跨域共學?
(3)在政策工具、法規設計、升等辦法、資源配置、人力規劃上,如何形成有效的支持體系?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1.與高中合作 Xplorer 計畫,共同開發跨域課程或多元選修課程
2.設置大一年專責單位,試行大一專題(Freshman Project):
參考 CDIO(Conceive- Design-Implement-Operate, CDIO)模式來培育學生四大能力主軸:
-
系所專業知識與能力
-
個人能力與態度
-
人際溝通能力
-
理論與實務的整合實踐
3.提供大一同學跨領域通識核心課程與 AI 技巧課程:連結學系課程翻新,必修課程加入數位、溝通、多元的訓練
4.建構全校型人文社科跨域平台:
連結教務處、文學院、客家學院與總教學中心,構建全校型人文社科跨域平台,改善制度與政策環境。
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衝擊評估:
(一) 無法確定跨處的「大一專責單位」是否能順利運作與發揮功效:
近年經費補助的因素,無法提供專任人員來支持「大一專責機構」,因此只能讓原有人力協助衍生出來的工作,可能導致行政人員反彈等。台灣高教對於大一專責事務的理解仍屬陌生,因應做法與策略經驗都不足,可能導致跨處人員的合作相對困難,彼此溝通不充分,難以形成共識而衝突叢生。
(二) 難以順利讓教師的授課降到兩門,也無法找到足夠的教師,願意投入大一學生的選課指導與諮詢:
國立中央大學人社科教授授課約 8 到 12 小時,本計畫希望運用不同方式,讓授課時數
下降,增加教師投入大一輔導、諮詢或跨領域共學的工作。但是否能夠在兩年內順利說服系、院與相關單位降低開課,仍無法確定。
(三) 跨域教學的理念無法被接受:
跨域教學的方式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多數教師無法認同跨域教學的做法;即使嘗試跨域教學,但仍無法培育出適當的師資。
(四)是否能夠形成足夠的跨領域教學社群,仍有不確定性:
國立中央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教師對於教學投入意願強,較樂於在跨領域的研究上相互學習;是否能夠形成足夠的跨領域教學社群,仍有不確定性。
因應策略:
(一) 蒐集國外案例熟悉理解「大一專責機構」的作法
(二) 推動系必選修學分降低、鼓勵成立更多跨領域學分學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各種數位教學課程的認抵;大班課程的增加等。
(三) 舉辦跨領域教學的工作坊;邀請成功案例分享經驗;跨校跨院共學。
(四) 提高參與教師共學的意願,透過人際或社交活動、或分享興趣等增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