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東海大學.png

東海大學

未來啟航:

自主學習的探索旅程

東海大學的願景為「落實自主學習」、「提升數位素養」、「培育具備成長心態東海人」,鼓勵學生探索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習慣,打造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環境。

帆船

計畫目標

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及數位素養的提升,讓學生能依據課程或個人學習目標,以尋求學習資源的自主行動,提升學習品質與成效等實踐,培育具備成心態的東海人,以此訂定計畫兩大目標:

一、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及數位素養

二、打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環境

​從課程、教學、評量三方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再實務作法上,將邀請學生共同參與轉銜機制的設計調整,鼓勵與培養學生探索學習與自主學習的冠,幫助學生成為具備韌性,勇於面對未來的挑戰、解決問題,並具備跨域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

研究問題

東海大學計畫團隊,針對人文、社會科學、與管理學院學生的學習現況的「學生面向」、從各院系主管與教師回饋的「課程面向」與「教師與教學面向」、開課相關作業的「行政面向」,四大面向提出的痛點來深入了解:

一、學生面向:

大一新生通常較專注於主修院系課程,較少關注、或無從得知校內其他院系課程,甚至不清出校內各項學習支持資源。

二、課程面向:

開課課程內容需能與時俱進,以及需建立課程實施的彈性行政配套措施

三、教師與教學面向:

1.教師自身專業知識豐富,不熟悉跨域知識,而降低開課意願。​

2.開課課程成效不如預期,容易使教師對於開設跨域課程卻步。

3.教學策略與創新科技(例如:AI)在教學上常無法與時俱進。

四、行政面向:

​由於開課相關作業,仍需依循學校法規,彈性課程時數與彈性學分數的作法尚需規劃行政配套措施來配合。

標竿學校

image.png

美國密涅瓦大學(Minerva University)

以學校自行開發的學習平台Active Learning Forum (ALF)線上進行,整合其他線上學習工具。美國密涅瓦大學以現象為本的課程強調課程前的指定閱讀和課前作業,透過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學生們會不斷應用批判思考、複雜系統、問題解決、決策思維等

image.png

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人類學系(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SJSU)

以解決問題、溝通互動,與專案管理建構課程教學目標。透過與非學術組織、社區團體等外部組織合作專案形式,學生透過提案並參與實務專案,證明具備問題解決、溝通互動等素養,發展學生素養。

image.png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過去參與四期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跨域發展人社與新科技課程,包括(一)「生態、環境與科技」、(二)「心智科學與人工智能」、(三)「身體、醫療與科技」、(四)「科技新世代的公民社會」等四項,於執行計畫過程透過教師社群、跨單位與通識中心討論,規劃相對應計畫需求的課程架構。

image.png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顧玉玲副教授的「事件.遭逢.再現」課程,有高度的自主學習,學生需要高度的投入才能完成課程目標。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一、通識課程-「大學.行」自主學習實作課程:

推動通識教育推廣自主學習實作課程,希望能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動機、深化通識教育的核心素養並促進學生對在地文化的關懷與利他精神,更希望學生能透過實作與行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專業課程-院系地圖/課程結構調整:

由一院系試辦學生自主學習課程,透過院系課程內容融入生成式AI科技、以及由本計畫提供線上課程資源,鼓勵學生在學期中進行自主學習,並於學期末舉行經驗分享交流,擴散自主學習與生成式AI科技的成效。

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一、學校法規與行政運作

在提案階段,對於空白週(時數)施行透過非正式溝通管道與教務處註課組討論。因為東海大學彈性學習制度尚未正式推行(目前規劃於112-1與112-2學期在學校各會議中討論議決),再加上課程空白時數的實施細節有諸多未確定之處,雖然計畫團隊有參酌在日文系實施多年的日語迴廊,若要擴大變為跨院系,仍有許多需要測試、溝通協調、與調整作法之處。面對空白週與彈性時數「積木式」課程,計畫團隊將於計畫執行第一年試驗空白時數作法,透過行動研究蒐集相關資料,以能提出數個方案後,與各利害關係人研議校內可推行行政制度。

 

二、教師教學

根據第一期的執行經驗,參與計畫教師曾反應自行摸索數位工具很久但還是不太知道如何使用,得知此訊息後,我們將運用計畫資源邀請業師提供指導。教師需要學習與適應新的教學工具、方法,以及熟練生成式AI科技,才能應用於課程的翻新。執行時,將跨計畫、跨單位媒合相關資源,提供教師培訓和專業發展,以幫助他們適應新形式課程的教學要求。鼓勵教師參與教學社群,並邀請前期執行教師一起參與社群傳遞經驗。

 

三、系所必修專業課程

提案階段邀請新參與系所教師時,對於必修專業課程翻新,在文學院和社科院教師反應比較劇烈並有「這是系上必修課程不能隨便更動」之感。在與授課教師溝通過程中,先從小處談起,例如學生作業設計調整,讓教師感受到課程內容異動性不是180度翻轉。

四、學生學習

隨東海大學的校務願景-未來大學,推廣並擴散線上自主學習是本校著力方向。面對這樣不同於傳統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方式,提供學生支援和資源,如學習輔導、學伴共學、舉辦學習工作坊等,幫助學生適應新形態課程的學習環境。請教師清楚說明學習目標和期望,幫助學生參與新的教學方式。設立線上或實體學習社群,讓學生能夠共享經驗、解決問題,並相互支持減輕孤立感和焦慮。

預期關鍵成果與成果評估機制

本計畫的預期效益在於提升學生成長心態,在自主學習意識與使用AI科技輔助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都有所改善。預期達成的績效包括:聚焦於本校學生核心素養與生成式AI數位科技的舊課翻新、彈性時數(線上)課程的實施、彈性授課型態與學分數的規劃、規劃與設立學習諮詢人員等工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