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png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NEW轉高師:打造數位

(Z)時代的教育創新生態系

從「學習」、「生涯」、「生活」三個面向,協助「不明確學習意義」、對生涯茫然的學生,了解修習大一基礎課程的價值,並進行生涯探索,發展未來職涯。整合新課綱、新經濟和新科技的元素,豐富學生學習體驗,提升教師教學成效,邁向「NEW 轉高師」之發展願景。

橙橘

計畫目標

研究問題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結構,大一以理論基礎居多,對於完整經歷108課綱的Z世代學生而言,採取「先理論、後實務」的課程規劃,以及傳統的講述教學方式,較不易引發學習動機。

另外,高師大轉型為培育師資與社會多元人才的雙核心精緻大學,採行師培與非師培雙軌發展,為了豐富非師培生對職涯的想像,進行生涯的探索與發展定向極為重要。

計畫目標如下: 

  1. 強化人文社會領域學生數位AI時代學習能量

  2. 提升教師創新教學與AI導入課程設計之素養

  3. 建立生涯探索陪伴機制

  4. 建置同儕教練共學陪伴與生活學習輔導支持系統

為高師大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注入創新氛圍,並強化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之品質,創造自主學習附加價值,訂定問題面向與計畫欲解決的問題如下:

  • 學生學習:大一理論基礎課程居多,缺乏實務連結、跨校區選課困境,降低跨領域修習的意願。

  • 課程規劃:大一課程尚未扣合新課綱、新科技、新經濟。 共同必修課中,跨領域修課彈性不足。

  • 教師教學:人文社會領域教師對新科技(如AI)、新興議題(如新課綱、新經濟)掌握度不足、缺乏跨領域共備社群或團隊。

  • 行政支持:新生生涯探索及生活輔導機制不完善、缺乏學生自主學習及教師跨域社群的空間。

標竿學校

長榮大學.png

​長榮大學

東海大學校徽2022.png

東海大學

淡江大學.jpg

淡江大學

MIT-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Logo.png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開設相當數量之程式設計相關課程,提供非本科系之學生研修

KunstuniLinz_MainLogo-1-1024x576.webp

奧地利林茲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Linz)

開發實務性多元選修課程

University-Logo_1Color_Maroon_RGB-980x341.png

美國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近年來倡議結合大學生(特別鼓勵大一新生)組成跨域團隊,用不同領域的學習模式相互支持,並配合Davis Project for Peace,讓組隊學生自行尋找社會中的真實問題,發想解決方式,自行提案。透過計畫審查,學校給予學生具體建議及專家諮詢輔導,運用期中、期末報告,讓學生自主學習與統整報告,以落實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盤點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結構、行政運作遇到的問題與痛點,說明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如下:

  • 強化人文社會領域學生數位AI時代學習能量

  1. 翻新大一校訂共同必修課程,規劃建構2+1學分制

  2. 辦理跨院AI新生專題競賽之教育挑戰議題

  3. 鬆綁開課與選課制度,籌辦創新型態跨領域微學分學程

  • 提升教師創新教學與AI導入課程設計之素養

  1. 組成跨院跨領域創新教學種子教師社群

    • 辦理教師增能講座與工作坊

    • 開發跨院跨領域課程模組

    • 進行學校層級行動研究

  2. 鼓勵並協助社群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3. 辦理跨領域課程模組成果發表與反思研討會

  • 建立生涯探索陪伴機制

    1. 新開「新生轉大人」之大學之道微學分課程

    2. 新開大一生涯探索課程,如「設計思考人生」微學分課程與工作坊

    3. 善盡師培大學USR,舉辦本校USR合作場域教育實踐交流

  • 建置同儕教練共學陪伴與生活學習輔導支持系統

  1. 建置同儕教練人才庫與同儕教練共學陪伴機制

  2. 建立及落實生活學習輔導支持系統

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一、學校法規、行政運作充分支持
「XPlorer 探索者計畫」名稱已彰顯「探索」的核心精神,創新涉及改變現狀,難免引發疑慮。但自徵件計畫公告之前,校內行政團隊就已充分討論,決議由教務處主責,在法規修訂與行政運作方面將會全力配合,從前置的籌備到計畫的撰寫,計畫主持人(教務長)不斷在各項會議中說明,並尋求教學單位的認同,凝聚共識。雖然無法一步到位,但相信會獲得支持,事實上從舊課翻新的招募過程可以發現,本校教師對教學的創新懷抱熱情。
二、教學環境、校園文化全面重塑
本校建物老舊、空間有限,期盼透過「XPlorer 探索者計畫」資源挹注,聚焦於教學環境文化的創新建置,引領人文社會領域學院、系所持續致力於學習空間的彈性化,更新教學設備,善用公共/共享資源如圖書資訊處、和平校區系所的電腦教室。而全面 TAKE 的校務發展綱領中的 T(創新教學、深耕素養),以「NEW 轉高師」為契機,建構出教育創新生態系,系統性地點滴積累,全面重塑校園文化,邁向永續發展願景,履行大學社會責任。
三、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逐步提升
任何教育創新皆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念,而與其最密切相關者莫過於教師教學之底蘊與精進。然大學教師除教學外,同時肩負研究、服務之使命,如何在此重擔之下仍能維持教學動能,組成專業學習社群彼此支持、互相分享,是一解方。而藉由成立教師社群促進教師創新教學,強化素養導向、AI 導入課程設計及教學實施,正是本計畫「NEW 轉高師」推動策略之一,同時協力本校 IR 中心調查、診斷學生學習成效,並據之持續精進、逐步提升。

預期關鍵成果與成果評估機制

  • 辦理教務課程會議,探討選課系統調整策略與實施要點

  • 翻新13門融入AI、新課綱、新經濟概念之舊課程

  • 開設4門跨領域相關新課程

  • 人文社會領域融入數位AI新常態議題課程修讀學生人數共150人次

  • 辦理1場AI新生專題競賽之教育挑戰議題

  • 成立1個跨院跨領域創新教學種子教師社群

  • 舉行至少4場教師增能工作坊或開設相關課程

  • 辦理1場成果發表與反思研討會

  • 發表1篇校級行動研究論文

  • 開設2門生涯探索微學分課程及教育場域交流,建置生涯探索機制

  • 建置1套同儕教練共學陪伴機制

  • 建置1套生活學習輔導支持系統

教育部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地址:300044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綜合二館B側 6樓 A602室

電話:+886-3-571-5131 #34373、34376、34377

信箱:uxplorer21@gmail.com

ROC_Ministry_of_Education_Seal.svg.png

©2023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