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輔仁大學

C夥伴(CIPALS)跨領域學習計畫: 外語人才的科技賦能與社會實踐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的「C夥伴」計畫,引領外語學生跨越文化與學科界線,進入一個培養「21世紀技能」的實踐旅程。除了鼓勵學生進行跨領域第二專長,更透過職涯系統與導師、直屬夥伴制度,讓「C夥伴」計畫成為一個讓學生深入認識自我與人生方向的平台。

黑板用不同的語言

計畫目標

為外語學生鋪設一個跨文化跨領域之學習生態圈;以基礎課程培育具備21世紀技能的「C夥伴」;以實作課程精進學習夥伴的跨領域技能,並引導學生修讀跨領域學程課程,以發展第二專長;再以本校的職涯規劃、學習診斷系統、導師制、直屬夥伴制度引導學生探索特質、規劃職涯。

研究問題

第二外語自主學習與互惠學習之實踐:

  • 傳統課堂上進行的語言教學是語言學系學生獲得外語的基礎。這個基礎學科是否因為新世代使用APP而式微呢?

  • 學生是否都會使用APP來協助語言學習?

  • 學生運用網路資源時會想了解什麼?什麼是網路自學工具吸引他們的地方?

  • 老師們是否熟悉學生所使用的APP?因應這些備受肯定的有效工具,老師們是否鼓勵學生使用新的工具來學習語言?

  • 老師授課與APP 形成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

科技賦能文化轉譯與永續發展目標:

  • 數位時代下,語言領域師生如何培養文化轉譯與數位敘事能力?

  • 老師如何跨系合作,引導學生永續議題探索?

新常態下的跨文化溝通與社會參與:

  • 如何藉由外語課程中的跨文化溝通實作專題,進行跨文化瞭解與溝通,培養全球競合力?

  • 如何藉由服務學習社會參與課程活動,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合作溝通能力,同理心、與批判思考能力?

附冊推行的三大行動研究主軸

  • 第二外語課程: 科技輔助聽說教學

  • 外語文化課程:科技賦能與文化轉譯

  • 英語寫作與語言學概論課程:AI 融入之專題本位學習

標竿學校

西雪梨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CER,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該研究中心推動科技結合永續議題教育,運用VR促進學生的多模態素養。研究對象由兒童幼年到成年人(接受在職訓練者),聚焦藉由重點放於讓研究發揮有影響力並改進教學,尤其精進多種弱勢社群的教學改進。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教育學院創新教學中心

該中心重視如何運用科技創新互動教學,在課程設計、教學法、課室經營與評量領導創新。

 

 

 

 

 

日本信州大學

標竿學習該校進行協作式線上跨國學習的方式(Collaborative Online International Learning,COIL),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通過互聯網共學,這不僅是出國留學的另一種選擇,更推動了社會5.0時代教育的數位轉型與變革,並可能成為世界的新常態。

大一新生定向與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

  1. 由大學入門教師、導師(含C導師)、助教、與轉銜小導師、行政職員等,共同協助與輔導大一新生。

  2. 鼓勵大一生組成探索群組,團隊合作、跨域支持學生學習與適性發展。

入學前及暑假期間

計畫執行團隊之教師群共同制訂適合西、日兩系先修生精進語言文化知能與探索職涯辦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西、日兩系共10位學生選修,西文系6位、日文系4 位。

學習定向、轉銜

入學後:

  1. 根據新生入學時所提供的學習歷程資料,搭配CVHS評量與學習診斷系統,提供所有大一生優化選課、學習及生涯探索陪伴機制,持續推廣「四年輔仁、終身學習」學習規劃系統。

  2. 引導學生適應未來疫後新常態—輔導與職涯探索:大學入門課程與導師制輔導學生探索職涯和規劃大學學習計畫,亦安排課程(同儕)助教。

  3. C夥伴導師:鼓勵學生組成C 夥伴任務小組,如學程共伴學習、參加競賽群組等,讓學生逐步產生團隊合作的興趣與能力。

行政資源

系主任、大學入門教師、導師(含C導師)、助教與秘書組成聯繫網絡,彼此協助。 

行動研究

​問題意識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計畫團隊,為積極建構「外語人才跨領域學習生態圈」,依據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如下圖1),組成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強化學生科技賦能、學科專業技能、數位素養、21世紀轉化型素養。

image.png

圖1 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官方網站

https://unevoc.unesco.org/home/Digital+Competence+Frameworks/lang=en/id=2

​也透過外語學院「外語語言課程」、「文化(轉譯)課程」、「實用實作實踐課程」三大課程導入素養導向教學,以三大層面的問題意識,來強化專業與引導領域,兩年間提升學生的5C素養。

自主學習

  • 學生如何規劃並執行自主學習(方案)?

  • 如何運用手機應用程式APP與AI工具?

  • 任課老師如何介入自主學習?

  • 要如何評量與研究?

學習科技賦能與創意啟發

  • 何謂科技賦能?

  • 如何啟發創意?

  • 如何觀察與反思?

​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溝通

  • 透過跨文化溝通如何跨校、跨文化進行溝通,進行〔跨〕文化瞭解、培養批判思考和全球競合力?

​研究方法、工具及資料

為積極培養CiPALS素養,提高跨域學習興趣與技能,以「教學行動研究」為方法,運用教學評量、學生學習回饋(5C素養問卷、學習投入問卷、反思札記)、職涯規劃輔導紀錄(包括CVHS量表、大學四年學習規劃等)來觀察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狀況、學習需求。

粉紅漸變

​研究面向與研究工具:

►►學生CiPALS素養學習分析

  • ​教學單位層級(外語學院):
    參與計畫學生填寫「探索者與21世紀公民知能量表-5C問卷」,自我評估5C 素養學習經驗。

  • 參與附冊三大課群課程:

​第二外語教學組、文化轉譯組、英文系大一必修課程組​學生填寫「學習投入問卷」,自我評估其學習投入經驗。

  • 參與附冊三大課群課程:

第二外語教學組、文化轉譯組、英文系大一必修課程組​學生撰寫「學習反思」。

  • 參與計畫課程學生:​

參與計畫課程部分學生發表素養學習成果與反思。

  • 教師層級:

  1. 參與計畫教師撰寫創新教學實踐研究報告。

  2. ​參與計畫教師撰寫創新教學反思。

  • ​個別課程:學生參與質化「訪談」。

質化研究工具

►►學生校園適應分析

  • ​學生層級:大一、大二學生學習穩定度資料。

量化研究工具

質化研究工具

  • ​教學單位層級(外語學院):導師輔導。

  • 教學單位層級(外語學院):C夥伴同儕討論紀錄。

​研究發現

以輔仁大學計畫團隊提出的三項問題意識,包含(一)學生該如何規劃及執行自主學習方案,教師該如何介入學生學習及如何評量、研究、(二)學生如何培養科技賦能、如何啟發創意,教師如何觀察與反思、(三)學生如何藉由服務學習培養溝通、如何透過跨校、跨文化進行溝通及瞭解,來說明研究成果。

(一)學生該如何規劃及執行自主學習方案,教師該如何介入學生學習及如何評量、研究?

—以基礎外語必修課程為案例—

​師生一同參與

助於學習教與學

AI促使自主學習

​減輕教師教學負擔

​導入ChatGPT

輔助英語作文學習

師生一同參與探索課程,認識如何使用科技工具,有助於外語教與學,也助於學生能積極投入課內、外自主學習。

以TEAMS進行朗讀練習,不僅在課前自主練習,過程中也從記錄錯誤資料,嘗試修正口語發音,提升流暢度。

導入ChatGPT輔助學生英文作文、任務式語言學概論,提升自主學習、外語溝通能力。

(二)學生如何培養科技賦能、如何啟發創意,教師如何觀察與反思?

—以文化轉譯組為案例—

文化課程

採用跨領域實作,取消期中、期末考試,增加體驗學習、遠距非同步的教學模式。

也因教學場域翻轉,不在於科技與數位化工具,而是回顧學生的特質與學習情況,進而分析課程設計與實質學習的關聯性。

科技創新課程

透過教師反思、學生心得回饋、運算思維問卷,分析到學生對於科技專題導向教學具有正面回饋,以轉化課程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也促成人機共學的學習模式高接受度,讓學生對於學習的信心度提高。

翻轉社會實踐課程

​學習動機增加

全球競合力

素養能力仍需加強

重新思考

教學策略

翻轉專業外語社會實踐類型課程設計與評量,學習動機比以前增加,相關21世紀素養在前測、後測的分析中,可看出平均數均達到4.0以上。

學生回饋顯示在社會同理心、跨文化理解與學習投入有成長。

但在前測、後測的問卷結果未達顯著差異,也反映出在全球競合力相關素養能力仍需透過教師引導、長時間沉浸教學場域、多元族群互動。

重新思考教學策略、需更多實證研究來探討長期學生學習成效。

從學生實作成果與回饋、教師反思,看出在新常態之數位學習、跨文化溝通需進一步反思教學導入策略、學生社會情意學習、多模態跨語言實踐評量。

(三)學生如何服務學習培養溝通、如何透過跨校、跨文化進行溝通及瞭解

—以實作課程課群的社會實踐組為案例—

​研究意義

從研究成果可看出,在課程設計上,除了傳統的授課教學以外,任課教師善用分組討論、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引起學習外語基礎課程的動機。參與計畫教師也透過行動研究,反思如何運用教學與評量策略,有效地協助學生。​

課堂結束,不代表學習結束

學生延續學習

AI體驗學習

​進而產生學習遷移

翻轉外語社會實踐課程

​有助於素養培育

基於研究結果的實務建議、研究所存在的限制

執行第一期計畫期間,分析實證研究資料,統整相關國內外文獻,計畫團隊的主要發現是科技運用、團隊合作、自主學習都可增加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和整體動機。

另外,在過程中,研究存在的限制在於觀察學生學習歷程時間與人數,需更有系統性的行動研究循環,才能更瞭解學生個別差異,以此作為將來向下生根,向上發芽的計畫團隊動力。

►►​給新一期計畫學校的建議

​建立且活絡教師社群

​增強教師科技賦能

建立並活絡教師社群,可跨足不同系別、學院、學校,分享或共構課程設計,提供教師創新想法與動力。

邀請學生與相關利害人

參與社群,​打造學習生態圈

邀請學生、相關利害關係人(如行政主管、秘書等)不定期參與社群,相互分享想法,建立起彼此間的學習生態圈。

依據學生特質適性發展

​補足其不足與學習空間

以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為例,根據學生整體特質分類,瞭解學生的科技素養、數據分析、媒體運用能力不同之處。並其中不足之處,可透過團隊合作補足,同時也給予社交困難的學生獨自學習的空間。

►►給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的啟示與建議

​也由大一年轉銜面臨的痛點為出發點,探究改進人文領域的困境,輔仁大學計畫團隊結合教學實務、研究與輔導,環扣科技賦能與新生轉銜兩大方面,以此提供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主要建議。

繡球

►加強運用科技或與AI合作創新教學、實務

為促進人文知識譯之不同發展,培養兼具科技賦能與人文素養的人才,可強化運用科技與AI合作教學創新、相關實證研究,如:舉辦文化轉譯、文化敘事展演、教學結合SDGs或ESG的倡議行動、AI/數位科技導向之社會實踐等運用。

►建構科技技能的輔導學習制度

​由於人社領域學院學生對科技技能的接受度各自不同,需依照學生特質適性發展,並建構其相關輔導學習制度,提升接受度。

►瞭解學生學習問題,輔導並為學生定向啟航

大一新生對人社領域學習各自有不同的興趣與目的,也會有不同的學習問題,可積極瞭解學生其問題的原因,給予相對應的輔導,以其帶領學生在該學門領域相關的生態圈,為自身的定向啟航。

計畫執行團隊成員

CFLL Learning Ecosystem
以外語文精進專業、創新跨域,無處不是學習生態圈!

計畫主持人與協同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 劉紀雯院長

/英國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計畫工作統籌與協調外語學院與跨院各系課程規劃)

►►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 曾明怡副院長

/英國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規劃並組成實用與實作教師社群、研擬計畫之研究可能性、英文系導師協調人)

►►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許孟蓉系主任

/日本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協調外語學院各系規劃並開設先修課程、日文系導師協調人)

►►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 沈中衡系主任

/法國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法文系導師協調人)

►►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 張孟仁系主任

/義大利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義文系導師協調人)

►►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 莊適瑜專任助理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德語系導師協調人)

►►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 杜孝婕專任助理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西文系導師協調人)

►►附冊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進修學士班

周德嬚主任

​/英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規劃並組成文化轉譯組教師社群、研究團隊召集人)

►►附冊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施列庭專任副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第二年」第二外語教師研究社群召集人)

►►附冊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 施喬佳專任助理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導師社群召集人)

詳細計畫教師與成員名單,請參照下方連結

包含計畫團隊的文化課程與文化轉譯組教師、基礎語言課群教師、實用與實作課群教師、大學入門課程教師、計畫導師、計畫助理。

想瞭解更多關於輔仁大學計畫團隊的行動研究,
可參閱輔仁大學的XPlorer刊物-《文化斑馬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