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立中興大學.png

國立中興大學

人文素養轉銜再升級:

以實地踏察與實作應用

革新的山水遊學跨域探索

以臺中週邊作為教育場域,透過與標竿學校合作開發跨國合授課程,連結地方社群,接軌國際社會,建立個人終生學習之歷程檔案,有效整合人文、歷史及地方創生多元主題。

漩渦

計畫目標

為改善現今大一新生面臨的「自主學習不夠多樣化」、教學資源不足、缺乏師生陪伴體系、學生就業焦慮等關鍵瓶頸,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規劃以下計畫目標,分別以「課程結構」、「課外支援系統」、「教學資源硬體提升」、等三大角度全面性改革,對應108課綱後學生的學習背景與需求、以及對於就業市場的焦慮:

一、規劃大學部院共同課程與翻新既有系必修課程,引導自主探索學習

二、導師課創新與實體化,強化導生陪伴系統

三、規劃跨領域自主學習環境,改善教學資源

研究問題

扣合既有的跨域目標,進行大一學生在學習目標和觀念上的重整,明白所謂文學院不是只在學習人文的專業,陳介相關的學習管道和資源;再者在進入打破系或學程原本壁壘分明新的大一必修課程,便能發揮本計畫書中所寫明的目標,以下為中興大學面臨到的問題情境與痛點:

一、學生面向:

1.不熟悉就讀科系的特色。

2.缺乏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二、課程面向:

1.缺少課程實作。

2.看不出和未來就業職涯發展的關聯性。

三、教師與教學面向:

1.老師僅具備自身的專業知識。

2.缺少跨域的知識和能力。

四、行政面向:

1.課程推動窒礙難行。

2.無法降低系所開之必修、選修課的學分數。

3.跨域課程的課程授課鐘點的計算方式,尤其協助執行的專任教師授課數無法有效降低。

標竿學校

image.png

法國巴黎東方語文學院中文系(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Inalco

法國巴黎東方語文學院是歐洲首屈一指的東方學重鎮,採取大一不分系入學模式,學生經過第一學年的探索式學習,可於大二擇定主修方向,如中文、阿拉伯文、俄文等東方文化科目。以此為出發點,法國巴黎東方語文學院的課程設計,試圖開發學生對於不同東方文明核心素養的培育,將生活經驗與課堂學習結合,並提供不少同儕合作的課程設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png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有別於傳統中文系偏重中國文學文學知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透過素養導向的課程規劃,致力於提供彈性、創造力與終身學習的學習場域。發展「團隊導向式的學習」(Team-Based Learning),強調以學習為中心,驅動教學改變,整合資訊科技,應用到田野與學習研究中。

image.png

美國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亞洲語言與文化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美國UCLA亞洲語言與文化系是美國影響力深遠的區域研究科系,強調規劃素養導向課群(The Competency-based Research Laboratory Curriculum),推動人文社會科系課程翻新,結合大一年進行素養導向、跨域與生活結合的探索。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1. 院校課程矩陣:文學院與通識中心課程共構,運作時可互為搭配,預設B類卻有A類的校內擴散效果。以文學院師資課程為Y軸,校通識程為X軸,形成院校課程矩陣,便於學生在課群中自由搭配,選課彈性高,多元、量足、跨域。

  2. 跨校提昇綜效:計畫所優化與新增課程,與中興大學鄰近中小學、興大附農合作,能以文學院為主軸,往橫縱向進行擴散,發揮校與校結合互補的綜合效益。

  3. 山水遊學特色:院級112-1已通過「走進山海屯」課程,豐富數位人文必修學群選項。通識中心新增多門山水遊學的微型課程或正式課程,做為本計畫之搭配課群,是本計畫之亮點與特色。

  4. 共好才是真好:對本院相對高比率的特殊生與高關懷,乃至全校,與健諮中心合作,讓課程涵蓋所有大一同學,共同在大學低年級時定向與轉銜,落實教育共好精神。

  5. 創新永續課程:本計畫構思及盤點既有課程特色,計算成本、投入產出比,開發之課程,在計畫期間能開創先導,執行中修正優化,計畫結束後仍能持續運作,並往院、跨校擴散能量。

  6. 優化同儕教練:新增課程多以微課或1學分為主,每學期能開課二次,便於在質與量化指標上,加速同儕教練與自主學習的擴散。

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1. 學校法規方面:配合校長治校理念,鬆綁各系必、選修學分數,不論學生考進那一科系進入中興大學,都能自由輔、雙或選擇第二專長,並以系所或通識課程的微學程/學分,滿足108課綱精神的學習需求。

  2. 教師教學方面:以往囿於研究型大學,教師多以研究導向為先,在參與整合型計畫,特別是教學與課程發面,較少著墨。本計畫之執行,將能吸引更多全校對於教學創新、導師實體化陪伴有意願、有想法的老師,能聚在一起交流,激發更多課程創新與教學或輔導陪伴學生一起學習之熱情。

  3. 學生學習方面:本計畫預期能增加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的學分與深廣度,透過課程架構的新增與豐富度,並引導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跳脫以往自主學習就是「聽演講、集點數」的窠臼,落實真正多樣、跨域的自主學習,由學習主自己決定,要發展那一類的自主學習,有過程紀錄、成果發表及能參加比賽,養成自主學習的規劃、習慣與紀律。

  4. 師生關係方面:大學師生關係與高中不同,根據學生問卷顯示,大學導師的導生活動,多數是吃飯聚餐聊心事,單一性過高,且與高中導生活動相較,有相對的疏離感。透過本次計畫之推動,結合院與校通識課程的架構,師生實體化的活動與課程相結合,讓大一年更落實導師制度與陪伴學習的實體化。

  5. 教學與行政單位之權責分工、行政運作方面:本校申請單位為文學院,院長張玉芳教授也兼教務長,不僅分工,也能在文學院教師的團隊合作下,將B類課程往A類課程擴散,形成計畫執行中、後的校內擴散目標。

  6. 學習環境與空間管理:將在文學院人文大樓二樓,新增「自主學習相談室」,利用計畫購置自己學習相關設備,降低自主學習選擇的疑惑與軟硬體設備的進入障礙,有利學生發展自主學習。

  7. 校園文化傳統等學習生態方面:自本校110學年度通識課程改革後,新課程的種類多元、型態變化多,頗受學生肯定,也影響老師的課程創新。利用本次計畫,更進一步統合文學院與參與全校通識課程專兼任教師,讓院、校課程更加提升,形成校內不只重視研究,也同樣著重教學特色之營造,便於招生,提高生員素質從事研究教學,形成正循環。

  8. 配合教師發展課程行動研究,已於文學院提案討論教學升等配套細節:包含評分標準、評分表等,鼓勵教師投入教學研究的回饋與落實多元升等精神。

  9. 計畫關係人的疑慮與因應策略:

  • 資訊素養的課程設計時數不足、多樣性不足:文學院的數位人文必修課程現行為七選一,預計本計畫執行後,可增加院必修「走進山海屯」課程,引導學生從無到有使用數位工具,並結合人文素材做出學習成果,以降低大一學生「不知道學python程式不知道能做什麼題目的困擾」。

  • 課程很難選,且大一優先:大一沒選到的話,大二就很難選,本計劃也會增加供課量,預計能緩解選課問題。

  • 新增職涯課程:基於學生問卷反應,故將文學院系所以往分散、各自辦理的職涯規畫課程,對人文科系而言,選擇系友返校對學弟妹進行分享,方便大一開始就「有意識與危機感的學習」,避免大學畢業後才開始去補習的多數狀況,避免教育貶值或變成低效教育。此課程是有學分的院必修學群之一,也能提高課程供應量,為縮短學用落差而努力。

  • 新增或優化更新課程提高人際溝通與問題解決能力:悠遊中臺灣的「水遊遊學」課群之中,向大自然學習,尋找真實社會的研究問題,所有社會議題幾乎都是跨領域議題,需不同科系彼此互動、溝通與理解。這也是符合2023年校務學習成效問卷與畢業生流向調查的回饋意見而設立。

  • 資訊與程式邏輯思維需要嫁接:相對學習一學期的python程式,卻不容易後續運用。本計畫與興大附農(原臺中高農)機電科合作開發資訊課程,以機器人控制、影像辨識、跑道車程式等新增課程,以較易入手的圖像化程式語言,讓學生容易有成功體驗,瞭解寫程式的目標與實際運用,再去深化寫程式的話,有轉換與嫁接的學習效果。

  • 不只跨校,更與高中端結合:大學的電腦教室或實驗室,都以研究教學優先,很少供文學院學生使用。為此,本計畫申請前即與興大附農森林科(木工實作、蒸餾樟腦油),體育組(水域安全與自救)、餐飲科(中式料理實作)、農場經營科(竹編與竹的應用與生活)等新增課程,對文學院或全校學生而言,與高中端結合更能創造課程的綜效,大一學生也能拓展生活體驗,從中找到自給的志向、興趣有優劣勢,做為學習規畫之參考,而非一開始就只能投入所屬系所的專業科目中。

  • 放寬文學院各系外系學分數:配合校長治校理念,學系自由流動,鼓勵各系於大學部畢業明系表,提高承認外系學分數,鼓勵學生自由探索與課程的多元排列組合,降低大一年的休退轉數據。

  • 文學院各系發展「第二專長」課程模組:預計中文系、歷史系等,將能於113年第1學期起,陸續完成第二專長模組的申請與設立,提供文學院院內、跨院學習課程的自由度,修畢發給證明或載於畢業證書中。

預期關鍵成果與成果評估機制

  1. 新增一門院必修(走進山海屯)數位人文課程群:新增一門「走進山海屯」院必修課程,針對學生學習人文的核心能力、寫作格式、導生活動實體化、職涯對應與準備等大一年的學習痛點,優化學生學習與定向。

  2. 五門大學低年級必修課程翻新:外在包含文學院大學部「三系二學程」中的「二系所二學程」,包含中文、歷史系,臺文學士學程、數位暨文創學程。五門翻新課程均為大學部必修課,搭配戶外路線的內在連繫。

  3. 每年二場成果發表:配合本校年度教育部深耕計畫成果發表或文學院各學門年會上發表,並辦理成果展示與交流。預計每年成果發表一場、學門年會發表一場。

  4. 行動研究與提出解決方案:根據學生端的座談與問卷、學校校務問卷調查分析,結合參與教師多年實務教學經驗與反思,更新課程內容與流程,結合戶外新素材與文獻,搭配數位工具,回應教學現場的新議題或挑戰。目前已結合院、校師資,新增課程10門以上,為112-2的計畫執行儲備教學能量。

  5. 導師與學生於大自然共創學習體驗:五門更新課程+一門新增院必修「走進山海屯」,再以通識中心走讀遊學微型課程、正式課程共掛,皆包含師生共同參,滿足學生想與導師多互動的要求,教師也能回應學生課業、職涯等的困惑與疑問,透過在大自然學習,而不是諮商時間,師生共創美好學習體驗。

  6. 建立校內外同儕教練循環模式:以每學期開設2次同名1學分課程,1-9週交導新同學,10-18週由舊生帶領新同學學習,預計「鹿港龍舟采風趣」、「小百岳系列」、「水域安全與自救」、「樟之細道」、「興大艇有趣」、「康堤釣魚趣」等至少5門課程,將採取同儕教練方式進行創新教學。預計至少3門課可採同儕模式教學,目標是引導到自主學習與跨域探索,培養可擔任同儕教練同學每年50-100人,每年至少5-10位同學考取教練或嚮導證照。

  7. 善用資訊工具與強化邏輯思考:跨校與興大附農、臺中高商教師合作,開設「Microbit:輪型機器人控制實作」等課程,至少執行此計畫,新增三門資訊工具與AI新課程。

  8. 降低系所必、選修學分,便於學生探索跨界,自由發展輔、雙與第二專長:人文社會與資訊AI的結合,目前是將人文素材與新方法結合,而非將人文學生訓練為資工或資管科系學生的核心能力。故降低系所必、選修學分,便於學生自由流動與探索所愛。預計至少一系所將調升外系學分承認上限,便於學生學習。

  9. 引導並提供設備,創新自主學習內涵:以往因設備不足,願景藍圖不清晰,學生無法因學校鼓勵自主學習就能學習,需要師長陪伴與課程設計引導。本計畫擬購置自主學習所需gopro、無人機、戶外裝備、數位紀錄設備等,引導後供學生借閱使用。預計以山、水、遊、學的四大方向,至少每年增加50-100人次的自主學習,每年增加2-4門課程影片,方便同學預習、自主學習或混成教學之用,並採計為自主學習之通識學分。

  10. 建立網站或社群,結合文學院語言中心、華語中心與鹿鳴中心,以中英文推播行銷:預計在校或院的網頁或社群專頁進行,促進國際化與國內擴散。

教育部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地址:300044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綜合二館B側 6樓 A602室

電話:+886-3-571-5131 #34373、34376、34377

信箱:uxplorer21@gmail.com

ROC_Ministry_of_Education_Seal.svg.png

©2023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