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自適應型藝術與設計素養導向課程串流計畫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科大)推動融合溝通、自主、社會參與三元素的全方位創新課程,培育學生成為「自適應」學習者,為未來專業設計領域的實踐人才鋪路。

有創意的設計

計畫目標

雲科大以設計學院為單位,延續 108 課綱的核心三要素: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三大核心面向,針對 111 級入學之第一屆 108 課綱入學學生進行課程創新規劃與安排,調整學院必修課程,以期達到設計專業素養之培養及認證。

 

該計畫不僅促使新生適應院必修課程,更深入以理論認識、能力建構、態度培養三個層面為引,讓學生無縫接軌至設計專業素養課程。此一教育策略旨在透過創新課程規劃與執行,將新生培育成自適應學習者,順利投入未來大二以上的專業設計學習,成為全生活情境的設計實踐人才。

研究問題

探討「素養導向教學」導入課程規劃及「創新教學」導入後,是否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動機:

  1.  了解教師在課程翻轉規劃設計與調整的狀況。

  2.  掌握新課綱下的技職教育學生的特質與表現。

  3.  獲取教師在課程翻轉的教學心得與精進建議。

  4.  分析課程翻轉教學反饋資料並提出設計基礎素養培育方向。

標竿學校

於 111 年 5 月與日本千葉大學渡邊誠教授辦理「後疫情時代設計教育的數位轉型」之專題講座。於 111 年 12 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辦理「基礎素養設計課程的改革與翻轉」之教師增能國際交流論壇。

image.png

大一新生定向與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

學生的學習對象除了同儕、學長姐之外,TA 團隊亦會加入課堂小組討論與專題討論。

學習定向、轉銜

入學前(及暑假期間)

  1. 針對大學轉銜及大一基礎課程規劃與設計,於 112 年 2 月 1 日邀請高中職端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座談會,以了解 108 課綱下,高中與大學間的教學差異。

  2. 針對 108 課綱新生備審資料之歷程檔案進行前期分析與整理。以了解學生於高中職階段的課程內容及學習特質與學習樣態,有助於開學後在課程推動上的幫助。

  3. 採行學生均質化策略縮小學生差異性,包括在每年新生入學之暑假期間,安排軟體先修課程,請學長姐進行授課,並從基礎開始講授,一方面弭補學程度上的落差,一方面亦可了解學生之程度。 

入學後

  1. 透過自適應素養課程架構的建立,重新盤點設計科系素養課程的核心教學模式,並藉此培養學院核心種子教師養成及串流產業培育教師之人才庫,進而建構出設計素養學習品保制度,作為評估學生設計素養學習能力實際吸收狀況,以及調整課程學習內容與補救教學之依據。

  2. 連結高中端資源,規劃雙師(大學與高中/職)共同備授設計素養課程。並透過創意工坊各項數位小批生產設備資源,導入類職場學習模式。讓學生提早適應職場生產過程,進一步從中培養種子學生人才,以期在教學相長過程中獲得具體成長。

  3. 以Design Reasoning 之設計素養導向課程進行內容規劃,引導學生思考素養對學習歷程的重要性。訓練學生具備貼近生活面向與活化設計思維的獨立思考能力,並從自適應學習的累積,提升到具備自我學習的樣態。 

與新生適應相關之階段性成果

  1. 授課教師透過新生備審資料之歷程檔案、學習目標及學生能力現況測驗等相關測驗與調查,進行創新素養教學翻轉設計。

  2. 透過本計畫之同儕教練(學伴)形成機制及創新素養教學翻轉設計,產生不同小組合作,經同儕之間自主學習交流、相互鼓勵與適應,且提升溝通、表達與合作能力。

  3. 經創新素養教學翻轉設計,學生將學習成果上傳至社群,透過數位媒體使學生交流學習相互成長;於學期結束彙整成學生個人作品集,並透過進行計畫成果發表,作為學生自主學習路徑的成果展現,提升表達、統整及反思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行政優化

教師聘任與評量

教學支持與優化

院校級會議評鑑與升等獎勵:為協助推廣自適應型藝術與設計素養導向課程串流計畫之參與教師正向肯定與鼓勵,已於院教評會議針對評鑑與升等辦法進行議案討論與修正。

  1.  教學:主持或實際參與每一教育部或本校教育改進計畫行動方案(含高教深耕計畫),由計畫主持人認定並提出相關佐證資料,每案 50 點。

  2.  研究類:擔任每一教育部或本校教育改進計畫行動方案(含高教深耕計畫)其計畫核定補助金額達 100 萬以上者,每件每年得 300 點;餘數或不足 100 萬者依其比例計算;計畫共同主持人、協同主持人與實際參與者,提出相關佐證資料,得點數由主持人分配。

學生學習與評量

  1. 透過教師課程共備,統整課程教學核心共識,以承接 108 課綱之精神,課程教學共識將符合素養導向之教育理念。

  2. 修訂設計學院必、選修課程流程圖:院必修課程為基礎院核心課程,經系院校三級三審課程會議,將院必修課程移至各系一年級修習。

  3. 將 108 課綱之核心素養導入評量尺規,以學院角度檢核大一新生的學習能力及課程內容是否符合設計專業素養之培育與能力建構。

  4. 因應 108 課綱入學新生入學,預計修訂大一、大三學生問卷,並在兩年後透過大三問卷,重新校準相關策略、課程、教學、評量等相關創新作為。

雲科大於校級相關會議報告探索者計畫之規劃與成果,進行全校性的推廣,並將課程規劃與執行成果導入至他院系,並由教務處編列常態性經費。

行政人力賦能

行動研究

​問題意識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計畫團隊,以學生適性發展、教師跨域合作、致力於應用導向研發、以及在技職教育、實務問題解決、基礎研究上均具國際影響力為願景,並建構合適的教育環境、運用教學與資源解決各方面的問題,也持續校務創新與變革為策略。

以自主學習型大學為核心初衷,改善「行政制度」、「教師課程」、「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多元彈性的教育場域與機會中自主發展,教師也改為協助、輔導、提供資源與機會給學生的關鍵角色,持續加值現有高教人才培育,提升實務人才養成,。

行政制度

  • 增強行政制度協力與配套

  • 仍需建置的教學獎勵措施

  • ​進一步分析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與應用

教師課程

  • 需建立共備課程與制度

  • 構思設計基礎教育的素養教學評估機制

  • ​生成式AI的衝擊,該如何導入課程

學生學習

  • 發掘學生動機低落的原因

  • ​需建立學生同儕支持系統

研究方法​、工具及資料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計畫團隊採用「同儕教練機制」、「學習適應能力調查」、「規劃設計素養增能工作坊」,深入檢視追蹤行動研究的成效與回饋。

►►採用同儕教練(學伴)機制

  • 量化研究工具-個別課程與教師層級:運用課程紀錄,掌握學生動態,打造同儕學習氛圍,培育將來的同儕教練訓練與傳承。

​STEP1-素養課程準備-理解學生的適應狀況

​STEP2-教師共識共備​與系所課程協調

​STEP3-學生同儕學習規劃

  • 高中職端交流

  • ​新生轉銜

  • 教師課程共備

  • 教師增能活動

  • 素養能力教學核心共識

  • ​建構學習品保評核量表

  • 同儕機制

​01

​02

​03

​04

​05

​06

  • 瞭解學生學習特質與樣態

  • ​學習歷程

  • ​前期測驗

  • 課程教學

  • 設計素養增能工作坊

  • ​課程與學習評量翻轉設計

  • 同儕教練

  • ​同儕學伴

圖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計畫團隊的同儕教練機制

資料來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計畫團隊提供

►►學習適應能力調查

  • 質化研究工具-學校層級:學習歷程紀錄。​

​     -個別課程與教師層級:課程紀錄。

學生適應大學問卷(SACA):

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各方面的適應狀況,​配合課程單元式教學及評量,協助師生發現學習困難點,並即時調整教學及學習方式。

►入學新生學習歷程紀錄

藉由新生學習歷程,瞭解學生高中職三年間的學習過程與成長幅度。

►學生學習目標、適應能力調查、基礎能力測驗

  • 課程前期階段:以學習歷程紀錄作為參考,於課程前期階段導入「學習學習目標調查」,理解學生學習目的與期望在課程所學到什麼技能,及透過「學生學習適應能力調查」,進一步瞭解學生入學前的學習樣態。

學習適應

Academic

adjustment

社會適應

Social

adjustment

情緒適應

Personal-

Emotional

adjustment

目標承諾

校園認同

Institutional

Attachment

​圖2 計畫團隊的學習適應能力調查架構

資料來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計畫團隊提供

  • ​開學第一堂課:針對課程基礎知識與能力實施前期測驗,分析學生目前對於基礎知識之學習程度,並透過遊戲式的破冰手法幫助學生快速熟悉課程。

►►規劃設計素養增能工作坊

  • 量化、質化研究工具-教學單位層級-設計素養增能工作坊

  • ​施測內容:為促進學生更融入課程學習與擴充設計專業素養能力,因此於學期中規劃設計素養增能工作坊,邀請業師共同討論,開拓學生在設計應用視野及自適應學習之養成,帶動主動學習與氛圍。

研究發現

►►六大面向的研究發現

(一)

關於「個別自主性學習樣態」

產生學習、建立輔導

​獲得即時協助

引發自主學習契機,結合課程助理TA參與、課後輔導機制,讓學生適時得到該有的學習回饋。

(二)

關於「學習路徑與進度差異」

結合小組合作

​建立輔導機制與定向目標

同儕教練機制產生差異、即時地彌補學習路徑,透過小組合作,建立學習輔導機制、定向轉銜目標。

(三)

關於「彈性教學框架應用」

設計科系彈性教學

授課教師因應課程回饋與變化,適時地調整課程規劃與安排,例如:安排遊戲化教學、導入數位AI智能工具於課程學習應用。

陪伴學生學習

引導主動發言與自主學習空間

從傳統式教學知識傳遞,轉為教練般的陪伴教學,讓學生勇於發表意見,產生自我見解的學習心得,引導他們產生更多自主學習空間。

(四)

關於「教師轉為教練」

​AI輔助產出多元豐富成果

透過AI智能工具應用,讓學生產出多元且豐富的學習成果,增加對AI的認識,同時建立學生的基礎數位素養。

(五)

關於「AI智能工具的輔助應用」

走出校園

​與社會鏈結

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藉由社會參與,付出與實踐設計行動力,凝聽當地組織與社會民眾的需求,進行問題解決與設計提案,提升學生對設計實務的認知與能力。

(六)

關於「社會參與行動協作」

基於研究結果的實務建議

課程、教師、學生

學院/系

學校

►►​學校

  • ​學院內舉辦素養教學教師培育工作坊、交流講座、示範教學觀摩活動,進而成果擴散與帶來正向效果。

  • ​結合高教深耕計畫,從團隊教師至全校教師會議,將成果推動到全校各學院系所當中。

  • 透過社群媒體宣傳、學術研討論壇、研究發表,擴大素養導向教學模式推動,讓更多國內各技專院校更多資源能應對挑戰。

►►​課程、教師、學生

  • ​教學設計與規劃支持不同學生學習,​TA與同儕教練建立有效學習適應與定向轉銜。

  • ​學習趨勢傾向學生多做,進而擴散其他課程,其中理論課程的推動更為迫切與需要。

►►​學院/系

  • ​透過系所擴散與影響力帶領素養教學模式,導入學院系所教師參與、培養學生成為同儕教練,進而成為計畫種子教師與自適應學習框架上的種子,產生新的學習可能、發現。

►►​給新一期計畫學校的建議

與計畫團隊縝密溝通

​時刻追蹤進度

透過定時會議、授課教師與行政團隊的縝密配合、溝通交流與相互協力,時刻追縱計畫執行進度,定期聚焦計畫目標。

「老師好,學生就會跟著好」

教師社群交流

藉由跨科系的課程共備會議及工作坊的相互合作與共學的機會,彼此激盪不同教學設計的思考,也藉此檢視學生對於課程的學習適應情況、課程教學翻轉的實踐程度,並秉持教學初衷與態度,進行教學心得、課程教學反饋的交流。

計畫行政人員

​計畫行政人員不僅擔當主持群與教師團隊間的重要溝通橋樑,也需保持謹慎心態與對於細節縝密的態度,在職場上不斷地擴充與升級,逐一累積對計畫執行的經驗與體悟。

►►給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的啟示與建議

日出的麥田

►►​01|

嘗試、發掘、肯定:

對於新世代政策,嘗試推動與鑑驗,想出具體且實踐的方案,從中獲得值得被肯定的價值

因應新政策推動,不斷地小規模地試行、嘗試,方可得知需要修正與調整方向。其次,提供試行單位優先瞭解新趨勢發展,進而進行課程改革與調整。先導計畫要有實驗家精神與態度,方能迎接不同挑戰,進一步審視目前自身痛點與難處,從中獲得肯定的動力,繼續往前。

►►​02|

創新與突破:須歷經承受不確定性的失敗

透過先導計畫的導入與嘗試,瞭解推動價值、改變的破綻所在,勇於接受挑戰,找出人才培育的核心精神。

​如同「設計思考」,不斷地擬定原型、執行,累積失敗經驗,進而凝聚具體的解決方案。

►►​03|

擴散與分享:

讓更多單位、教育現場人員知道時代轉變

先導型計畫讓更多人社領域的單位與教師省下試探,多出時間與精力,關注於新世代素養培育的關鍵能力建構、具體推動策略,集中資源提供輔助教學工具,形成亦佳的循環,產生有效地擴散與分享。

​帶來創新改變

►►​01|

透過學院內的擴散,舉辦素養教學教師培育工作坊、交流講座,以及示範教學觀課等活動,促進校內的計畫成果擴散與正向效應。

►►​02|

導入課程 TA 與同儕教練,同時建立起有效的學習適應與定向轉銜下能安心學習。以學生做多的學習趨勢,也將逐步擴散到其他不同課程當中。

計畫執行團隊成員

「新奇、有趣」的心態與課程翻轉熱忱,

再加上隨機應變的教學,​

就能保持動力,繼續在翻轉推動上奔跑著!

計畫主持人與協同/共同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杜瑞澤教授

/設計學院院長

​計畫主責內容:計畫內文整合與查核點進度管控)

►►協同主持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李傳房教授

/設計學院教務長

​(​計畫主責內容:籌畫產業夥伴跨域諮詢委員會)

►►協同主持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蔡旺晉副教授

/設計學院副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課程設計規範與關係架構研擬)

►►課程社群主持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朱谷熹講師

/設計學院講師

​(計畫主責內容:課程發展策略及計畫進度)

詳細計畫教師與成員名單,請參照下方連結

包含計畫團隊的「專案助理」、「計畫參與課程教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