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銘傳大學.png

銘傳大學

「新溝通」x「人文」x「科技」之 跨領域全媒體傳播人才培育計畫—新生轉銜與延伸擴散(第二期)

為呼應 108 課綱素養教學理念,因應未來新生活常態,以「新溝通」x「人文」x「科技」之跨領域傳播領域人才培育為執行主軸。延伸第一期推動,以教師社群經營、新生定向與轉銜,深化教學創新與跨學制合作。

水滴

計畫目標

為呼應 108 課綱素養教學理念,並因應未來疫後新生活常態,在探索者計畫第一期以「新溝通」x「人文」x「科技」之傳播領域疫後人才培育為執行主軸,以再造學院基礎課程、整合新生定向與轉銜資源,引導學生適應未來新生活常態,透過素養教學內容設計與教材編制、跨媒體實習平台與產業媒合機制之建立,強化人社領探索導向學習能量,成立跨領域教師社群與教師參與進行教學創新與研究合作。


在第一期計畫成果基礎上,本計畫第二期擬以「院級教師社群經營」、「新生定向與轉銜相關措施」二項列為自我挑戰項目,針對學校重點發展議題,持續透過教師社群,深化教學創新與共同研究;著重大一新生轉銜與定向輔導制度,並延伸對境外生輔導部分;開設暑期先修課程;跨學制合作開設高中先修課程。

研究問題

以下是從四大面向來看問題情境:

一、學生面向:

1. 自我認同

  • 學生欠缺對未來的藍圖、不瞭解自身需求,導致無法規劃學習軌跡。

2. 同儕認同

  • 欠缺學習夥伴陪同學習、帶動風氣,導致無法擬定自主學習方案。

  • ​欠缺學習動力與動機,無法找到歸屬感,對學校的認同感也相較較低。

3. 資源掌握

  • 學生不知道有哪些學習或輔導的資源可以運用,導致學習事倍功半。

二、課程面向:

1. 高等教育端需提出相對應的變革因應108課綱與素養教學的轉型

2. 現今學生面對各種過多的資訊,尤其是科技冷漠帶來疏離,致使學生對於身邊的人事物失去主動關心、觀察能力,使人文創意開發不易,失去說故事能力。

​三、教師與教學面向:

1.高教端師長對於108課綱與素養教學的認識程度不一,改變教學方式的意願也會不同。

2.從傳統的講述法、示範教學法,要往探究、任務和合作學習等素養導向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學時、活動、作業的問題,難以兼顧活潑的教學與深化的理論。

四、行政面向:

​1.校內各單位對學生的相關輔導或教學協同操作的衝擊影響。

標竿學校

image.png

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Bost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訓練學生成為說故事的敘事者。說故事是傳播的主體,不論是新聞、電影電視、廣告,故事是瞭解、感受傳達的內容主體。

image.png

邁阿密大學傳播學院(University of Miam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引導學生與世界對話。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讓學生更容易和世界溝通,瞭解及如何使用傳播科技與內容也更形重要。

image.png

佛羅里達大學新聞傳播學院(University of Florida,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課程包含數位電影及影片製作、管理及策略、媒體及社會,推廣有效的說故事和進行式的研究,並認為以此可推動社會變革。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本計畫聚焦於前瞻思維與疫後新生活常態的連結,從「新溝通」、「人文」、「科技」三個構面切入,將持續推動計畫第一期所發展的四個課程學群,包含「品牌行銷與溝通策略學群」、「廣告創造與想像力開發學群」、

「視覺傳播與敘事設計學群」及「數位應用與社群經營學群」,透過跨域學習與整合、數位內容產製與行銷、

大數據應用,並以融媒體傳播為方向,並延伸至全媒體傳播的應用與呈現,在跨媒體、跨領域與跨場域下,進而促成自媒體、互動媒體、滑媒體、跨媒體與社群媒體等形式的擴散。此外,將藉由通識課程的模式擴散至全校(含臺北校區及桃園校區)。
借重跨領域師資,組建協同教學的教師組織,執行學群課程教學、開發跨領域課程模組外,也將著重在整合新生定向與轉銜資源。透過開設新生轉銜暑期先修班,並擴充跨學制與高中先修課程合作的單元主題,並與校內跨單位合作,深化新生職涯自主規劃及職業適性諮詢、紀錄學習歷程檔案,從反覆檢討學生的課前、課後的整體表現。不斷修正執行細節,以完善傳播領域之素養課程模組。最後藉由大一年年會分享成果與擴散計畫效益。

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本計畫始於第一期針對現有傳播學院系之課程進行翻新、整合及設立新課程。為消彌教師擔心因為課程架構調整,未來可能面臨開課學分數不足的疑慮,此為首要課題。故將由學院院長擔任召集人,召開院發展委員會,由各系主任及代表教師為成員,建立以院的層級綜整各系教師相互支援學院及系之間的協調排課機制,最後由學院再次進行確認,計畫第一期執行上溝通良好。計畫第二期擬將把前述經驗擴散至通識課程,其主要關鍵在於如何把通識課程教師融入教師社群之中,故將以媒體素養及養成獨立判斷能力之終身學習目標作為相關通識課程的擴散始點,並帶入永續傳播設計思維。

其次,則是推動此計畫中,傳播學院與校內各行政單位(包含學務處、教務處、前程規劃處、通識中心及深耕計畫辦公室)在進行新生相關輔導或教學協同操作的衝擊影響。像是在新生定向輔導融合轉銜輔導內容,須與學務處協調在全校新生定向輔導活動流程中,納入學院推動之探索學習機制介紹、畢業學長姊職涯分享,以及透過各班學生座談說明課程地圖、學生學習歷程建置及跨域課群學習規劃。另外在課程面與教務處的協作上,包含新生先修課程抵免、課程翻新或新設課程之系統建立(扣聯課程內容、教材教法、評量形式等)及 Moodle 數位平台等,都能在現有銘傳大學教學機制、作法及法規下,做適度優化即能達到規劃目標。

推動本期計畫除了院系教師須投入在課程面上外,院系的行政講師、行政職員及各類教學計畫人員也皆須協同教師進行學生生涯探索及陪伴,並輔導學生優化選課與自主學習規劃等相關工作。

其中,有二個部分會需要教師及院系行政講師、人員特別投入心力:

一、建立教師院系行政講師、人員及學生生涯探索與職涯輔導的知能,以及提供相關輔導搭配的應用工具,並以此作為建立師生關係與有助陪伴維繫的基礎。

二、輔導學生自主學習成果能建置於個人的學習歷程之中,。此過程會是最需要教師、行政講師與職員花費精神與氣力的部分,亦是在推動本計畫重要課題之一。
 

針對上述第一部分,傳播學院目前已有 9 位教師及行政人員取得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及CPAS 諮詢師校園培訓班結業,在已具職涯輔導經驗的基礎下,將協同本校前程規劃處職涯發展中心辦理生涯探索及職涯輔導知能研習活動,並規劃逐年讓本院教師、行政講師及職員參與 CPAS 證照等培訓,以使得相關教職員具應用相關職涯輔導工具及提供諮詢能力,適時調整與建議學生職涯方向,往本計畫目標前進。

預期關鍵成果與成果評估機制

1. 整合新生定向與轉銜資源
協同本校學務處、前程規劃處辦理院系新生定向輔導活動,包含:

(1) 辦理課程地圖座談說明會、學生學習歷程記錄建置與自主規劃輔導活動及跨域課群學習規劃說明會,合計 12 場次。
(2) 畢業學長姊職涯與自主學習分享等新生定項活動計 12 場次。

2. 再造學院基礎課程及通識課程
(1) 低年級必修課程之翻新或新設,完成百分之五十課程內容、教材、教法與評量工具之更新達 2 門。
(2) 通識課程之翻新或新設達 3 門。

3. 優化自主學習路徑的成果展現樣態
新生課程自主學習專案件數,例如: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專案、歷程檔案或作品集、學習軌跡、數位履歷、數位媒體達 50 件。
4. 跨領域教師社群經營
(1) 參與課群授課教師總人數達 20 人次。
(2) 開設學院發展主軸之先修課程,大一新生先修課程抵免學分數之學生人數達 33 人次。

5. 計畫成果展現
(1) 發佈學院計畫成果 2 場。
(2) 參與台灣大一年年會 2 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