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東海大學

後疫情時代的跨域素養:

從永續思維到社會實踐

在引導學生從永續思維到社會實踐的學習旅程中,東海大學致力於全面翻新整體教學生態系統。

地理棋盤遊戲

計畫目標

東海大學以校務發展為目標,從永續思維、跨域學習,走向社會實踐;除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更培養他們成為能因應未來變局的終身學習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從議題挑選、教材設計、課程架構、教學場域,到教師資質以及整體的教學生態系統,均需進行大幅翻轉。因此,東海所設定的七大策略方向包括:

  1. 培育學生對疫後新常態的深度洞察和獨到分析;

  2. 讓學生深入了解並分析永續發展議題;

  3. 強化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學生的跨領域學習動機和實效;

  4. 促進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渴望及提供完善的學習支援;

  5. 鼓勵教師參與跨領域合作,提升教學實力;

  6. 激勵全校師生深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7. 全面提高以素養為核心的教學效果。

研究問題

  1. 永續發展探索意願。

  2. 大一新生入學銜接與協調。

  3. 人社領域學生跨域修課的突破。

計畫亮點

準東海大學新生的未來之路,在申請入學放榜之後即開始鋪陳。111學年共有138位新生完成了「大學·問」的課程,這是一個特殊而富有意義的探索。

此課程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學術習得,而是引領新生面對自己的學習,重新定義他們與大學的關係:不是以就讀某所大學為榮,而是以參與這所大學的理想追求和努力奮鬥為榮,展現了東海大學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人生價值的追求。

東海大學在課程中不僅有教師的引導,還特別設計了兩個問題,由教學助理與新生共同探討。這些討論以引發思考為主,讓學生思索自己未來四年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並有機會與學長姐交流學習經驗和分享校內資源。

根據111學年度的參與新生回饋,高達99.22%的學生認同「大學·問」課程有助於重拾學習主體性,激發探索學習的意願,並拓展他們對大學生活的視野。

「大學·問」

新生轉銜、適應與

定向輔導

在東海大學,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遠不止於課堂的教授。東海執行團隊在計畫中規劃了兩條獨具特色的學習路徑,旨在涵蓋以下四大主題模組:

(1)後疫情下的社會變遷

(2)多元跨域學習工具與方法

(3)社會永續議題與實踐

(4)經濟永續議題與實踐等四大主題課程模組

這些主題不僅促使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跨域溝通和多元學習能力,更鼓勵他們投入解析和解決真實社會議題,甚至政府開放資料背後隱藏的社會問題。這樣的學習經驗最終匯聚於「自主學習方案」(APL)中。

「社會永續」

「經濟永續」

學習路徑

這些學習路徑和模組獲得行政會議、院課程委員會及教務會議的全面認可和支持,並成功融合了東海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求真、篤信、力行」,以及博雅教育的8C原則,如批判思考、真誠溝通、互助合作等。

更重要的是,這一策略也引領了教師在設計新學期課程大綱時的方向,鼓勵他們勾選課程所需發展學生的特定素養。

 

東海大學的創新教育方針不僅體現了其對全人教育的承諾,更展示了一所教育機構如何主動回應社會變遷,培育未來公民的智慧和責任。

統合東海大學元素

學生核心素養

大一新生定向與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

  1. 學長姐學習輔導。

  2. 系所助教、行政人員課程諮詢。

入學前:「大學.問」微學分課程

學習定向、轉銜

  1. 引導大一新生思考未來四年大學學習生活;

  2. 可詢問學長姐的學習經驗與校內資源分享。

入學後:「大學入門」新生定向引導與轉銜活動,以2022年為例

  1. 新課綱新生的學習狀況,加入七個永續及三個自主學習有關工作坊;

  2. 數位學習工具進行的介紹及實作,強化入學後的自主與跨域學習能力;

  3. 提升未來參與永續議題與社會實踐的學習動機。

學務處

「大學入門」設計與規劃

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通識中心

行政資源

提供學生學習社群資源,專業證照與校外競賽獎勵金,每學期辦理學生增能講座,包含溝通、數位工具運用、企劃撰寫等。並對課程翻新。

圖資處

辦理圖書資源利用講座,包含館內資源與電子資源使用、資料庫和期刊檢索;東海圖資處提供每週二與五訊息代發系統,讓教學和行政單位能將與學生相關資訊寄送到學生信箱,學期間辦理數位工具使用講座,例如Adobe CC講座。

行政優化

教師聘任與評量

教學支持與優化

訂定多元升等辦法、跨領域共時授課獎勵制度、彈性薪資制度,以及主持研究計畫獎勵。

學生學習與評量

  1. 發展具東海特色的學生核心素養:東海將校訓的精神(求真、力行、篤信)、博雅 8C(即 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Characters、Community engagement、Christ-centered spirit),與108課綱三面九向核心素養結合,發展富涵東海特色的學生核心素養。

  2. 重塑以素養發展的課程大綱:為促使教師課程設計時,以東海大學學生核心素養為發展,從填寫112-1學期課程大綱時,授課教師需勾選其課程欲發展學生何項核心素養,例如:112學年第一學期東海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

增能工作坊

包括實證於課堂上實用的教學工具與課程設計表單、跨領域教學及導入永續議題教學、素養導向體驗與學習的教學設計,以及探索者計畫 「Action!行動研究」跨校共學行動。

教師社群與教學助理交流社群

文學院院長召集成立課程實踐行動教師社群,參與成員涵蓋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哲學系、日文系、華語學程教師,除邀請執行教學實踐計畫教師分享執行經驗外,同時請成員說明系所課程規劃,以探詢跨域共備課程機會;定期辦理跨學院的教學助理社群活動,了解計畫相關課程,並深化對計畫執行目標的了解。

形成跨領域創新社群

  1. 透過研討會發表、校內新聞稿及東海計畫網站、辦理成果展分享計畫執行成果,讓本計畫教師於實踐課程轉化的學習意涵成為公共財。

  2. 結合校內其他計畫團隊的跨計畫合作,促進組織內部對跨領域教與學的學習。

行政人力賦能

行動研究

​問題意識

東海大學計畫團隊,以協助學生新生適應定向為出發點,透過課程加入新常態或永續發展議題、結合新科技,來提升學生跨域學習及自主學習能量。

東海大學: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新生轉銜

課程發展

制度調整

教師社群

行動研究

​計畫價值與重要性:教育創新、自主學習

圖1 東海大學計畫團隊的計畫價值與重要性

並以「人社領域跨域與自主學習」、「大一新生學習適應」兩大層面來探討大一新生的動向,構思學校可協助學生的解決方案。

人社領域跨域與自主學習

  • 瞭解計畫課程是否能提升跨領域學習、自主學習。

  • ​瞭解學生不願意跨域學習的潛在原因。

大一新生學習適應

  • 掌握大一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適應情況與潛在可能需求

  • ​瞭解學校可再提供的支持性作法、解決方案

研究方法、工具及資料

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量,以素養導向輔以新科技教學,以「人社領域與自主學習」、「大一新生學習適應」為軸,透過「問卷調查法」、「大一新生訪談」,瞭解計畫課程是否能提升跨領域學習及自主學習,掌握大一新生在校園學習、適應情況,進而找出學生不願跨域學習的潛在原因,構思出學校能再提供給學生的支持性作法。

圖形形狀

►►人社領域與自主學習

  • 研究工具:採用問卷調查法,分為前測與後測,前測問卷於開學後三週內施測,後測問卷則於學期末前三週施測。

  • 資料分析:以Pair t-test 檢定進行分析,檢測學生在參與計畫執行課程後,在「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跨領域學習」、「永續力」是否達顯著差異。

►►大一新生學習適應

  • 研究工具:採用訪談法,於112-1學期以文學院及社科院大一新生為主要訪談對象。

  • 訪談時間:分別安排期中考前、期中考後各一次,約5-6名學生於1小時的午餐時段進行。

  • 研究招募情形:人社領域共8科系25名學生,科系包含中文系、社會系、日文系、社工系、外文系、行政系、哲學系及經濟系。

​研究發現

關於「人社領域與自主學習」

​普遍認知充足

從訪談結果來看,大一新生普遍具備自主學習態度、尋找相關資源、進行時間管理。​

校訂共同必修課程

較為苦惱

學生普遍認為尚能應付主修科系課程,而對於校訂共同必修課程(如大一英文)則感到苦惱。

  • 經前測、後測問卷調查法,學生參與本計畫課程後在「學習動機」、「自主學習」、「跨領域學習」、「永續力」等四個構面都有提升。

人社領域學生不願跨域修課原因

  • 從問卷調查中,發現出人社領域學生不願意修課原因有2點:

  1. 缺乏多元的選課介紹(79.1%)。

  2. 與其他系所團隊合作的困擾(34.9%)。

  • 其中,在開放式問卷題目,學生提到「因為沒有熟識認識的人導致分組或、溝通、表達意見時有較大的困擾」。

  • 可改善措施:本計畫參與教師尚君璽教師採用大一至大四生的電腦亂碼分組,此分組方式不僅可鼓勵到高年級同學擔任組長帶領學習,也可透過每週設計小組活動凝聚團隊力量。

師生互動頻率略少

學生普遍能適應大學課堂教師授課風格,而在師生互動方面相較於高中頻率較低

大學校園參與及

同儕共同學習仍需加強

​因國高中時期的校園經驗,大一新生在課堂學習適應狀況普遍良好,也能結交同儕,相較之下對於大學校園活動參與、與同儕社群共同學習、師生互動方面則稍需加強。

關於「大一新生學習適應」

基於研究結果的實務建議

​依據計畫團隊兩年間的結果,給予新一期計畫學校有關於「主持群」、「參與教師增能」兩個方面的建議。

►►給新一期計畫學校的建議

擔當教學領航者或是

願景發起人的主持群

以東海大學計畫團隊為例,計畫主持群可扮演教學領導者或願景發起者與執行者。

  • 當教師遇到該如何導入新科技,能提供教學設計想法,如:建議利用Slido幫助學生參與課程,讓學生能更願意主動表達意見。

  • 先行示範帶領課程推動,並透過計畫導師、教學助理互相交流,加以調整課程設計。

辦理教師增能工作坊

​提供教師課程諮詢

  • 教師增能工作坊:根據計畫團隊目標,辦理相關主題的增能工作坊,如:Trello、Canva等新科技學習。

  • 減壓工作坊:為協助教師壓力管理,亦可比照東海大學計畫團隊的經驗,辦理療育工作坊。

  • 提供教師課程諮詢:透過諮詢交流機會,不僅能與設計教學活動的校外教師互相切磋,也能藉此清楚自身課程的盲點,瞭解到解決及應變方法,作以調整。

  • ​建置跨系所跨單位分享會:藉由舉辦分享會,讓師生、跨院系、行政與教學單位等分享各自的甘苦談、課程翻新與創新設計,並將錄製成影片記錄至官網,讓有需求的教師可透過平台不限時空觀看。

►►給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的啟示與建議

人社領域培養的是人的內涵,內涵顯現於個人的為人處事,故每當提及評量或效果、價值時,都不如理工科系來的清楚明瞭。但是培育學生內涵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就如素養的培育般,本計畫作為先導計畫不追求立即的成效,值得等待的見證學生的成長。就如同我們所知,形塑學生素養既非單一門課程,或是一個學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全校、全系一起來運作,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用。

►►以數位資料典藏成果

利用東海大學計畫團隊的計畫官網,記錄著課程發展與轉型紀錄,在每一門課程授課教師提供自身的寶貴執行課程經驗談、下一次能調整方向、學生回饋,以此平台可方便將來教師間的交流與學習。

►►新生定向與轉銜活動紀錄

​透過YouTube平台,展示東海大學新生定向與轉銜活動設計和規劃,也以社群媒體平台擴散,提供給有需要的學校團隊參酌。

帶來的創新改變

計畫團隊於2023年11月14日教務會議,將大一新生的回饋-期盼學校「建置新生網站」、「提供課程博覽會」與教師們分享。東海將整合教務處與學務處推行學習規劃師。

提議建置新生網站

提議舉辦課程博覽會

對於「新生定向轉銜」、「課程設計」兩個面向的創新改變,進一步說明。

​「大學.問」新生轉銜線上微學分課程,參與學生對於學習主動性有提升。

►►參與「大學.問」課程學生​主動學習

►►發展「大學.行」

發展「大學.行」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規劃與實踐的學分。

►►小型試驗教學創新

​計畫團隊採用小型試驗方式帶來教學創新,例如:課程結合新科技、跨校共構課程,讓教師有信心擴及必修課程。

►►學生核心素養訂定

​訂定學生核心素養,重新錨定本校人才培育目標。

計畫執行團隊成員

讓學生自主,也自主學習,
教師們打造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而努力。
​任重道遠,與我們結伴同行!

計畫主持人與協同/共同主持人

►►計畫主持人

東海大學 劉正副校長

/社會系特聘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全盤計畫概念指導及校內行政支援與協調,並指導理工及人社之跨領域教學合作)

►►協同主持人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王崇名主任

/博雅書院書院長

​(計畫主責內容:本校新生定向與轉銜「大學.問」線上微學分課程內容設計、實際授課和調整,以及學習路徑「後疫情時代的社會變遷」模組負責人)

►►協同主持人

東海大學文學院 周玟慧院長

中文系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文學院大學入門、文學院教師社群和培力,以及文學院的協調工作)

►►共同主持人

東海大學亞洲創生中心 許書銘主任

/企管系副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計畫書提案,以及學習路徑「經濟永續」模組負責人)

►►共同主持人

東海大學教研所 鄧佳恩助理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主理本計畫大一新生學習適應調查)

詳細計畫教師與成員名單,請參照下方連結

包含計畫團隊的「模組課程負責教師」、「111-1學期、111-2學期、112-1學期探索者教師」

教育部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地址:300044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綜合二館B側 6樓 A602室

電話:+886-3-571-5131 #34373、34376、34377

信箱:uxplorer21@gmail.com

ROC_Ministry_of_Education_Seal.svg.png

©2023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