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淡江大學.png

淡江大學

未來大學:大一年機制

常態化與教師社群創新培力

淡江大學計畫團隊在第1期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的基礎上,校動員人文與社會科學相關之五個學院參與,以涵育永續力為願景,並聚焦於大一年(First-Year Experience, FYE),持續透過本校「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作為策略推動之樞紐,採全校性取徑(a whole-institution approach)實現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之創新。

紅色結構

計畫目標

淡江大學計畫團隊欲探索並解決教育關鍵議題,以大一年轉銜機制與教師教學創新為承軸,轉動大學的未來價值實現,並以ESDG為導向,結合STEEP主題,以教師作為創新的行動者、打造學習路徑2.0、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疆域、發展學生在科技應用上的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支持系統,訂定以下四大目標:

一、前期計畫創新經驗之推廣與擴散
二、大一年機制與研究之優化與常態化
三、凝鍊與擴散教師社群之創新培力
四、遠見與實踐未來大學教育推行之配套措施

研究問題

第二期計畫奠定於第一期計畫之創新成果,延伸附冊計畫「學習協力-跨領域探索工作坊與大一年研究」,展開與設置屬於淡江大學的大一年轉銜機制,透過重新盤整大一年相關事務,將支持性作為序列化,以下為四大議題面向的問題情境與痛點:

一、學生面向:

1.課程設計有趣,但在學習過程負擔繁重

2.學生對於淡江大學的組織文化較為無感

二、課程面向:

1.共授教學在學分相關法規上仍需要有調整的可能性

2.課程彈性在學務法規下仍需要更多彈性空間

3.永續素養的創新教學時常會影響到原本的課程規劃

三、教師與教學面向:

1.教學創新需花費心思,學生不一定會感到學習成效

2.教師較無法掌握新生學習狀態

四、行政面向:

1.計畫支援需有適當調配,加以進行創新推動

​2.需更加精確掌握大一新生的動向、狀態與需求

標竿學校

image.png

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南卡羅萊納大學,透過其創新的大一新生研討會(University 101, UNIV 101)實現了對大一新生教育的重大貢獻。此課程幫助新生學術及個人層面的順利過渡,約 80%的新生選修。教師透過持續的專業發展計畫獲得培訓,以小組形式進行教學,確保課程質量。此外,透過教師經驗工作坊(Teaching Experience Workshop, TEW)和課程規劃工作坊(Course Planning Workshop, CPW),以及年度的建立聯繫會議(Building Connections Conference, BCC)和夏季工作坊,教師能夠分享最佳實踐並提高教學技能。

image.png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第一年體驗計畫(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Program)中,以幫助新生和轉學生順利轉銜到 UCLA,提供了以下措施:

1.True Bruin Welcome:由大學 FYE 團隊策劃的活動,旨在為新生和轉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歡迎體驗,讓他們更好地了解 UCLA 的傳統和文化,並與其他同學建立社群關係;

2.Academics on the Hill:由 UCLA 學術事務部門主辦的活動,為新生提供一個機會,與教授和其他學生建立聯繫,並了解學校的學術資源和課程。

3.Diverse Admit Welcome Programs :由校方多元化招生辦公室主辦的活動,歡迎和支持來自不同背景的新生和轉學生。

image.png

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鼓勵同學從自身出發,主動發展並自行規劃一套學習計畫。透過一學期或兩學期的時間到任何學習場域學習,在期間能保有學生身份,持續運用學校及外部資源,讓學生去創業、做偏鄉服務、人生探索、田野研究等開啟另外一個機會。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淡江大學計畫團隊承接前期「涵育永續力」的革新經驗,各學院擴展發展系列課程,進一步擴大組構學習路徑。透過大一年機制與研究的優化與常態化,重新定義未來大學教育之作用,順暢推動高教轉銜,編織教師創新經驗網絡,穩定促成學生多元行動參與、實踐學習,引導學生歷經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及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的學習歷程,以因應大學未來所該積極產生的社會影響力。

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第二期計畫目的在於輔導大一新生順利轉銜,延續與擴散前期教育創新經驗,持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和積極學習態度。
以此為目的,朝現有的法規、行政管理、學習環境、課程結構、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態度進行全面的調整和更新:

一、校內行政法規與學習環境更新之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淡江大學已有在教學卓越計畫和高教深耕計畫的推動下,對於行政法規進行適當的修正,包括開設、安排課程和校外教學的規定,並且推動跨領域學分學程,同時放棄了過去偏重研究而忽視教學的人事獎勵政策。
為更深入轉銜輔導機制、連結創經驗、強調跨學科合作,包括全校性單位的共同協作,將經過教務會議、行政會議和校務會議的審議,完成規則的修訂,從而為計畫創建一個有利的制度環境,也在其他行政操作、學習環境與空間管理等,透過計畫主持人學術副校長的有效溝通,以及各學院院長對教師的協助,能夠迅速有效地應對計畫帶來的挑戰。


二、對教師教學發展之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為強化「重視研究的教學型大學」定位,淡江大學積極落實獎勵制度,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及熱情。針對教師教學發展進行展望,計畫團隊透過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舉辦系列增能活動,並成立教師社群,以促進教研技巧、研討關鍵議題,也在跨院系教師間的交流與學習。
當前階段,預計聚焦推動教師發展,透過制度設計引導教師行為,激勵教師主動參與教學創新,並鼓勵跨領域合作。
在教學支持方面,教育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及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將提供必要的訓練資源。這包括培訓師資及辦理教學發展工作坊,以增進教育訓練,同時,共同籌備與授課,進而提升輔導和教學品質之成效。

 

三、對師生關係之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從傳統講授模式轉變為更加互動與實踐導向的教學,轉變中,學生的學習動機預期將會提高,因為課程教學模式本身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跳脫固定的課堂模式,參與更多的實作與社會實踐。此種教學模式的實施直接影響學生之學習動機。為了使學習成果的評量更為公正,淡江大學會更加注重多元評量方式,提高了課堂參與、實際操作及成果展示的比重。主要用意是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

為支持素養導向教學模式,淡江大學將修改相關行政法規,放寬對開設課程和校外教學的規定,開展跨校、跨院共同學程,改變過去的獎勵規定,以更好地獎勵教學成就。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也舉辦了增能活動,鼓勵教師社群的形成,促進教師間的互動和學習。師生關係方面,素養導向之相關計畫作為也會使師生互動更加緊密。通過共同參與課程設計、教材開發,以及教育實踐,師生將共同構建知識,師生合作關係將進一步加深。

「未來大學:大一年機制常態化與教師社群創新培力」計畫,不僅是對淡江大學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領域價值的再定義,也因推行計畫而起的變革與挑戰,將被視為促進淡江大學進步的關鍵因素,引領淡江向著更加卓越的大學未來邁進。

預期關鍵成果與成果評估機制

本計畫預期效益與關鍵績效指標如下:
一、與總計畫辦公室合作辦理大一定向與轉銜年會,發展以實徵研究為基礎之大一年教育創新研究手冊。
二、對至少五門既有課程進行 50%翻新,包括課程內容、教材教法、作業與評量形式。
三、發展或舊翻新至少 1 門學校通識課或學院共同必修課程(計畫結束前完成課程外審)。

四、以持續深化學院為單位辦理大一課程暨自主學習成果發表共 120 場。
五、新生課程自主學習專案 150 件(如:科技輔助自主學習專案、歷程檔案或作品集、學習軌跡、數位履歷、數位媒體)。
六、新參與學院之行動研究 1 件。
七、分析、追蹤大一生學習適應狀況,發展相關策略與方案,引導新生學習適應,提高學習效能,試辦新生定向週 2 次。
八、重塑「大學學習」課程之過程與內涵共 92 班。
九、整合校內教育與輔導資源,推行永續導師支持系統,發揮導師引導、陪伴、學習定向之功能,至少設置 5 名永續導師。
十、與教務處、學務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校務研究中心或相關單位合作,以創新課程、學生組織、社團為平台,培養學生成為永續種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至少培養永續種子學生 50 位。
十一、 由上而下設定學校重點發展議題,引導教師透過社群研習、共時授課、合作研究與聯合發表等方式,實質形成校級教學創新社群,至少 7 個。
十二、 辦理校級/院級教師創新教學社群研討會至少 3 次。

教育部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地址:300044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綜合二館B側 6樓 A602室

電話:+886-3-571-5131 #34373、34376、34377

信箱:uxplorer21@gmail.com

ROC_Ministry_of_Education_Seal.svg.png

©2023 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