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目標
-
鋪陳學生社會覺察、社會參與及社會創新的學習歷程。
-
提供學生跨領域與自主 學習的多元視域。
-
融入科技應用引導學生探究人文與社會議題。
-
涵育學生促進全球永續的能力。
-
完善人文與社會教育推行的配套措施。
研究問題
-
素養教育如何可能:透過素養理念融入課程設計與執行,從實踐中詮釋素養教育。
-
永續教育如何可能:透過永續理念融入課程設計與執行,從實踐中詮釋素養教育。
-
永續素養教育如何可能:在素養與永續的課程推動下,認識、詮釋、與實踐永續發展素養教育(ESDG)。
-
附冊有關「大一年研究」相關的推展—
-
追蹤大一生的表現:顯示學校對大一新生所安排的預先活動與學生的在校表現可能具有相關性?
-
「學習協力跨領域探索工作坊」營隊活動對準大一生的影響。
-
執行111年度永續種子與永續導師制度,觀察與評估制度設計模型的可行性。
標竿學校
修訂版計畫提及以下三大目標—以新常態及永續發展議題探索學生學習意願、提升學生跨域與自主學習能量、形成教師跨域共學意願與風氣等,並以下列三所學校為標竿學習對象:
英國愛丁堡大學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Group)
透過數位人文社群,讓全院教師共振學習,習工作坊,有效掌握最新的數位技能。以跨域、協作模式,讓教師的人文社會研究走向數位化。
日本同志社大學文化情報學部 (Doshisha University Faculty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加注統計學、數理學與資訊學的內涵,藉此從新闡釋人類文化的現象。透過文、理學門的跨域結合、兼容並蓄,打破專業壁壘,強化學生的發想力、感知力,以及資訊分析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化構想學部 (School of Culture, Media and Society, Waseda University)
以跨域學習為導向,走選院不分系路線,以跨域學習為導向,走選院不分系路線,在瞬息萬變的年代,培養學生議題解決的創造力。
大一新生定向與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
-
各院設置種子導師至少 1 名。
-
登錄永續種子共 100 名:以永續發展教育為軸心開展的素養導向教育,具協同、連結、全面性及系統性的方式運作,相關的配套是計畫執行的重要基石,含新政策之制定、新工具與資源開發、培養永續行動種子學生、運作永續教育教師社群等。隨著新世代、新需求的出現,也增加輔助措施,分析與了解學習者特質,推動學生永續種子社群,設計學習地圖,引導能力組合,以利世代轉銜(Transition)。
-
大一必修、選修素養導向課程皆安排助教從旁協助及分組實作,得到學習上的輔助與支持,並從中體驗合作學習。
學習定向、轉銜
-
建構「全球永續能力學習」評量尺規。
-
「全球永續素養學習尺規」於111 學年第 1 學期試測,111 學年第 2 學期進行分析與調整,分析結果將提供 112 學年第一學期之「素養導向」課程、「探索永續」課程教師,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方向。
-
新生之輔導、課程、行政、創新、評量等機制,將藉由附冊計畫進行「大一年」研究。
-
建構與調整人社五大學院學習地圖各 1 份。
行政資源
-
以附冊計畫規劃大一年研究。
-
與教務處、通識中心合作推動大一必修特色雙塔課程。
-
與學務處、教發中心合作推動大一永續種子與永續導師制度。
行政優化
教師聘任與評量
聘任專案教師一名,以專案管理方式執行、管考、評估計畫整體,並教授計畫內相關課程,以凝鍊創新經驗,達到創新擴散。
教學支持與優化
教務處規劃重新思考、研討與設計學分制,增加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讓教學更具彈性,訂定「淡江大學跨領域專長課程實施要點」,並辦理「彈性學制及課程創新做法」說明會。
-
呼應永續發展與數位化之全球趨勢,本校打造通識核心雙塔特色課程-- 111 學年度起新設「探索永續」與「AI 與程式語言」兩門課程。
-
111年起,開設 16 門素養導向先導課程,以融入ESDGs 進行專業課程之開設,規劃「探索永續」作為各學院學生必修的院共同科目,嘗試整合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科目。
-
計畫強調自主學習,教務處於 112 年 2 月 22 日研討「淡江大學跨領域專長課程實施要點(草案)」,為鼓勵學生跨域學習、規劃適性的學習組合並提升學生跨域學習的動機及機會,以達培育跨領域人才之目的。
-
除計畫進行的各項素養導向課程外,亦有商管學院「永續治理學分學程」、通識中心「永續發展微學程」,得使有興趣的學生系統性學習。
學生學習與評量
行政人力賦能
-
以學校一級主管做為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人,包含學術副校長、院長、教務長等,以全校性推動計畫。
-
以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為計劃推動承軸,垂直與橫向協調全校學術與行政單位,以展開計畫實作。
-
聘任計畫專案教師 1 名,負責推動計畫專案管考,整合與擴散本校計畫之創新經驗。
-
計畫專案助理各 1 名,負責推動計畫專案管考,可持續性地支援本校計畫之創新作為。
行動研究
問題意識
因應「未來疫後新常態」種種挑戰,如何幫助108課綱學生入學後,能建立起自己與社會、世界的新聯繫,如何實現自我學習、提升參與社群團體活動的歸屬感,面對上述的教育關鍵議題,計畫團隊以「素養教育如何可能」、「永續教育如何可能」兩個行動性、反思性為主軸,從巨觀到微觀、從教學設計、教學場域到實地場域,如何探索並解決。
TKU永續發展藍圖
從SDGs到ESDG:
永續素養教育設計理念
融入科技
引導學生
探討人社議題
涵育學生
全球永續能力
完善
人社教育
配套措施
社會覺察
社會參與
社會創新
跨領域學習
多元視域
圖1 淡江大學計畫團隊推動永續發展藍圖
資料來源:淡江大學計畫團隊提供
在培育永續型人才的目的下,課程系統的調整、學生輔導轉銜的優化至關重要,特別是從SDGs,到在實現永續發展素養教育(ESDG)方面,不僅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培養將來創新、思考的一種方式。以此作為目標,並以「學生適應與學習」、「永續議題與專業領域是否能融入」、「學校行政」三面向,來聚焦「確保學生獲得最佳的教育和輔導支持」、「提升教師教學效能和減低教學壓力」的兩大核心要素。
學生適應與學習
-
較不易掌握學生的基本狀態(包含學生生活、學習脈絡)
-
學生疲於學習改革課程與成果呈現,也反映到教學意見上
永續議題與專業領域是否能融入
-
專業領域知識與永續發展議題並進的困境,包含永續議題是否能融入課程
學校行政面
-
學校行政法規上對於課程革新的限制、資源與制度的結構性問題
研究方法、工具及資料
研究面向與工具
►►鋪陳學生社會覺察、社會參與及社會創新的學習歷程
量化研究工具:
-
依照「課程開課資料」,檢視新常態相關融入課程、教材教法、評量形式的學習歷程
►►完善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的配套措施
質化研究工具:
-
根據「會議紀錄」,來建立或優化探索陪伴機制,培育永續型TA,引導教師、助教、行政職員支持學生學習適性發展。
►►涵育學生促進全球永續能力
量化研究工具:
-
運用「永續素養能力測量問卷」、「會議紀錄」,促進學生增長全球永續能力,進而讓學生登錄成為探索永續行動種子。
►►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的多元視域
量化研究工具:
-
由「會議紀錄」、「活動紀錄」、「課程開課資料」,來檢視人社相關科系學生跨領域學習比例成長情形、建立人社領域教師成長學習地圖,發展跨校師生合作課程。
►►融入科技應用引導學生探究人文與社會議題
量化研究工具:
-
透過「永續素養能力測量問卷」、「教學意見調查」,來優化自主探索學習成果的質與量,以及強化其成果與科研計畫或政府開放資源的應用連結。
研究發現
在關注「確保學生獲得最佳的教育和輔導支持」、「提升教師教學效能和減低教學壓力」的兩大核心要素,以及「學生適應與學習」、「永續議題是否能融入課程」、「學校行政面」,伴隨著問題產生,挑戰各議題的探討,進一步構思解決可能方案。
-
學校的行政管理層面展現了對永續治理和未來化 教育理念的致力。
-
學生們在新常態學習環境裡,面臨學習永續與 永續學習的挑戰。
-
教師們則在轉譯永續素養教育內涵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反思性行動。
(一)
關於「確保學生獲得完善教育與輔導支持」
永續型TA
擔當溝通橋梁
淡江大學計畫團隊培育永續型TA(Teaching Assistant),不僅協助課程順利進行,亦是擔任計畫執行端與課程班級的溝通橋樑,並透過「永續素養能力測量問卷」、搭配「教學意見調查」,理解與協助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支持。
(二)
關於「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減低教學壓力」
教師社群支持
互動交流
以「教師社群」為主體,舉辦溝通協調、教學共備工作坊,支持教師們的互動交流、增能培力技能,也提供基本通用教材為課程基礎,同時以永續型TA加以輔助,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減輕教學壓力。
淡江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也因應需求增添學習與教育需要之基礎設施,如數位學習工具和多媒體敘事機具等,使教師教學效能也能提升。
增添教學需求工具
提升效能
融入實作與自主學習
提升學習興趣
妥善運用破冰
拉近師生距離
從14門素養導向課堂經驗來看,課程設計多融入實作與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有更好的學習體驗,例如:以「國學導讀」課程為案例,任課教師模仿電視節目「國導小學堂」,運用電視上對收視率的評斷,讓學生幫忙打分數,增加小組互動的有趣性。
傳統教學較不易預先得知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態,若能運用第一堂課遊戲式的破冰時間,或是更積極地實用學生學測、申請資料、定向測驗結果,是有機會預先掌握學生趨勢樣態。
(三)
關於「學生適應與學習」
給予自主學習與討論
可更專注於學習
-
學生學習彈性的良好辦法,是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以「知識管理」課程為案例,在學生給予回饋,有提到「與其他永續課程、填鴨式講述教學相比,任課教師給予學生相當多的討論,也激發出自主學習的意願。」
-
學習創新也易帶來學生疲於學習,因此應適時地調整教學意見調查設計,讓學生更加專注在自主學習、學習創新、成果表達等面向上。
-
以「探索永續」課程為案例,如何將各院系的專業領域中展現與發現永續議題,需借助教師的付出。
-
永續議題不僅提到SDGs與STEEP新常態,特別是結合實際案例與項目,促進學生在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到永續發展。以土木學課程為例,可包含綠色技術或永續建築(EI)。
-
在院系素養導向課程,導入永續議題相對地需要更多心力與付出,方能順利推動。以舊課翻新的「日語會話(一)」,將聯合國飢餓日的日本活動帶入課堂,讓學生實際參與永續活動,也達日語會話之練習效果。
永續融入
各院系專業課程
需借助教師的努力
(四)
關於「永續議題是否能融入課程」
-
透過學校的行政法規突破,淡江大學創建特色雙塔通識課程「探索永續」、「AI與程式語言」。
課程革新仍有
努力與彈性空間
(五)
關於「學校行政」
-
課程推動在時間與空間需要有努力、彈性的空間調整,例如:「共授」課程僅予以共授鐘點費,而較難給予學分,或者是透過專案性討論、以集中課程推動亦能解決。
基於研究結果的實務建議
►►給新一期計畫學校的建議
計畫主持群
-
計畫主持群可加強跨學科課程的策略規劃與整合,使課程內容與學校的整體教育目標相符合。
-
在分配預算和資源面向,著重在跨科共備和教學資源的投入上,以支持教師和學生為需求。
-
建立有效的資料蒐集架構、常態地監測和評估機制,定期評估計畫進展和成效,方可及時調整策略和執行方案。
參與計畫課程教師
-
參與計畫課程教師積極參加專業發展培訓,尤其是在跨領域教學和數位教學工具的應用方面,提升自我技能。
-
也積極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地域多元合作,實際進入教學場域,並共同開發和優化課程的學習體驗與社會價值。
行政支持
-
在行政支持面,應簡化與優化行政流程,提供教學和研究活動所需的行政支持。
-
以確保計畫順利執行,加強與主持團隊、教師和學生間的溝通和協調。
-
有效管理相關資料數據,並定期追蹤進度報告和成果展示,支持計畫評估和調整。
學生社群
-
在學生社群方面,招募對計畫目標有熱誠的學生,提供學生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機會。例如:可設立討論社群、舉辦工作坊等。
-
鼓勵學生參與專案實踐和創新競賽,提升實戰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人社領域人才培育政策的啟示與建議
►值得紀念和有價值的組織記憶
-
跨領域協作案例:
以「未來學習與人工智慧」院必修課程為順利推動案例,其記錄和傳承跨學科課程開發與執行中的成功經驗,特別在如何克服學科障礙,促進不同領域教師和學生的協作。
-
創新教學方法的採納與實踐:
記錄針對數位工具和互動教學法,在人社科學教育中的應用,包括案例研究、問題導向學習等。例如:以「歷史地理」課程為案例,運用 GIS 系統理解時空變遷的標記。
-
學生參與與成就:
收集和展示學生的創新專案和研究成果,特別是對社會有實際影響力與貢獻的資料,進一步對學校內外部產生創新擴散的宣傳綜效。例如:舉辦淡江大學第一階段素養導向計畫課程創新成果展-「永續,更好」上百人共襄盛舉,促進教師、師生、地方鏈結。
-
社群經營與外部合作網絡:
建立、維護與外部機構(如產業、政府、非政府組織)合作的關係,透過合作,可提供學生實務經驗和職業發展機會。例如:「探索永續」課程與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合作,增加學生專業實務的經驗。
►►鼓勵與形塑分享創新文化
-
開放與溝通的組織文化:建立教師社群、學生社群,讓教師和學生彼此間分享想法、反思和教學實踐。打造開放溝通組織文化、正向溝通,也可工作坊、研討會和內部網絡平台來加以實踐。
-
獎勵與認可機制:設計激勵機制,仍然是較困難的一部分,原因在於資金、制度設計與資源分配。
-
創新實踐的標準化與常態化:將成功的創新教學方法和協作模式,標準化為學院或大學層面的實踐範例,促進其在整個組織中的應用。
-
繼續教育與專業發展:提供持續的教師專業發展機會,尤其是在數位教育工具和創新教學策略方面,以保持教學方法的現代性和相關性。例如:定期舉辦培力工作坊,邀請專家進行分享與交流。
►►讓學校成為值得被投資的創新標的
-
展示具體教育成果:藉由案例研究和實證研究,展示創新教學方法,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和滿意度以及對社會的實際影響。
-
強化與產業的連結:與業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包括透過實習機會、專題研究合作、和產學共同開發課程,機會也讓學校在教育方面有實用價值和市場需求。
-
強調創新與適應性:在招生和對外溝通中強調學校如何適應未來教育趨勢,並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跨領域能力的畢業生。
-
積極參與計畫溝通與協調:在教育政策和推動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夥伴學校應發揮積極作用,展示學校在形塑未來教育方面的領導地位和專業知識。
計畫執行團隊成員
AI + SDGs = ∞
創造永續治理與大學價值,
以涵育永續力作為人社教育創新之軸心,
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
►►計畫主持人
淡江大學學術副校長室
許輝煌副校長
(計畫主責內容:全盤計畫概念指導及校內行政支援與協調,並指導理工及人社之跨領域教學合作)
►►協同主持人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包正豪院長
(計畫主責內容:協助計畫概念之具體化、盤點所屬學門領域之關鍵教學議題,並推動本計畫之國際合作事宜)
►►協同主持人
淡江大學教務處
蔡宗儒教務長
(計畫主責內容:計畫概念形成與具體化、協助督導計畫執行進度與成效,並盤點所屬學門領域之關鍵教學議題)
►►計畫成員
淡江大學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
黃瑞茂組長
(計畫主責內容:協助計畫概念之具體化、支援計畫之進行,並協助掌握計畫執行進度與成效)
►►計畫教師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李長潔專案助理教授
(計畫主責內容:協助計畫概念之具體化、盤點所屬學門領域之關鍵教學議題,並推動本計畫之國際合作事宜)
►►計畫行政人員
淡江大學
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蔡智宇專任助理
(計畫主責內容:負責計畫相關業務執行,包含活動辦理、經費核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