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竿學校
國立成功大學
在「大學聯盟深化數位學習推展與創新應用計畫」中扮演中心學校的角色,致力於推動數位學習的創新與應用。執行跨域學習和數位學習經驗,將相關策略和做法融入教學與學習規劃中,提升教學品質和優化學生學習。
東海大學
在第一期的計畫中,該校執行主軸為從永續思維、跨域學習到社會實踐的過程,提升人社相關科系學生跨域與自主學習的行動。在計畫執行中,發展四大課程模組與 APL 自主方案學習,並且透過相關課程教師共構課程,跨域交流達到課程創新之目標。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推動微學分課程、跨領域空間活化、新生微學分課程、大一生涯探索課程等作法皆可做為本校之執行參考,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為師範體系學校,在教材教法、教案設計上較有經驗。
計畫推動策略與創新作法
本計畫主要推動項目有:
-
Well-being Center 成立及規劃:此中心提供一個全方位、多功能的支持系統,除了關注學生身體健康,更廣泛地涵蓋心理健康、情感支持、社交連結、個人成長等多維度的福祉,以期讓學生們過的健康、有歸屬感,並能得到有意義及有目標的人生。
-
大一年人社領域課程學習地圖重塑:從暑期大一新鮮人開始,規劃一系列的大一探索課程學習地圖,包含:智慧科技密碼、扎根學堂及 X+AI 跨域課程,結合各學院密集模組化課程開設,提供彈性學習課程。
-
建置學生自主跨域學習環境:透過新鮮人社群、自主學習計畫、學習規劃師協助新生能夠有效掌握學校資源進行個人化自主學習規劃。
-
教師培力增能社群:透過社群與工作坊活動的執行,激發教師們的創新能力、教學熱情和專業知能,多元化教學環境的教學品質。
-
強化境外生輔導協助融入校園生活:分別從文化適應、語言適應及就業適應等面向,協助輔導外籍學生安心就學。
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
將探討本計畫對於本校法規、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關係、教學與行政單位之權責分工、學習環境與空間管理、校園文化傳統等學習生態各面向可能帶來的衝擊:
(一)學校法規:尚未建立大一年專責單位,因此在組織上需要重新建置
-
因應策略:需要專為大一年專責單位訂定單位組織相關辦法規範其功能及權責。
(二)教師教學:
-
增加 AI 科技導入課程,對於部分人社領域教師依然存在困難。
-
過去並無同時在不同學院開設密集模組化課程,由於密集式教學,需要同時考慮各學院課程時段安排,以避免與原本課程衝堂或課程時段過於集中。
-
因應策略:
-
設置教師專業社群,透過社群交流提升人社領域教師相關知能。
-
學校提供授課教師較彈性的教學權限及課程時段規劃,在不損及學生的權益前提下,能自主運用授課時間,採取較自由的授課方式,來激發學生在 AI 應用的創意。
(三)學生學習:人社領域學生本身對於科技領域學習內容較為排斥
-
因應策略:
-
課程設計需考量學生背景程度。
-
設立新鮮人學習社群,透過導師指導,帶領同學進行同儕學習,讓學生從彼此專業中學習,同時建立資源分享和交流的平台,鼓勵自主學習和主動尋求知識。
(四)師生關係:大一年輔導工作實際仍以大一導師或大一授課老師為主。
-
因應策略:大一年專責單位可扮演大一導師對重要支援,可以整合校內與大一年相關資源,協助老師進行輔導。
(五)教學與行政單位之權責分工:由於大一年專責單位業務,同時會與現行學務處、教務處與國際與兩岸事務處、校務研究處等單位部分業務重疊。
-
因應策略:大一年專責單位業務需求由校內各單位指派專責人員作為窗口協助。
(六)學習環境與空間管理:需要足夠空間及學生便利的地點建置專責單位
-
因應策略:將成立 Well-being Center 提供一站式服務。
(七)校園文化傳統:過往雖然有新生定向相關輔導活動,但大都集中在新生入學暑假及開學後數周。尚未有一站式諮詢服務、長時間有系統觀察及輔導。
-
因應策略:計畫執行初期,制定校內相關制度及結合學校發展計畫執規劃,讓全校教師及行政同仁有更清楚圖像。另外,學生方面可以邀請學生代表參與,可以適時在計畫執行過程將學生建議納入考量。也可以讓學生了解計畫推動宗旨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