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動回顧

本計畫以交流、協作方式,打造共學、共創、互相陪伴、

創造成就及多中心創新網絡的環境。

跨校共學活動|開學倒數-那些學生眼中最重要的小事

111年9月1日

開學倒數-那些學生眼中最重要的小事

80多位參與夥伴在清華大學大半圓演講廳一同共學,上午場請到教育部資科司高志璋科長、清華大學巫勇賢教務長,以及計畫主持人焦傳金館長為活動拉開序幕。

我們面對什麼樣的學生?準備好了嗎

今年升上大學的新生是108新課綱培養的首批高中生畢業生,如何與高級中等學校的素養導向課程銜接,成為大學教育場域不可忽視的關鍵。XPlorer探索者計畫強調新課綱、新常態、新科技,引導大學校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積極創新大學學習路徑與組織。

本次以「開學倒數-那些學生眼中最重要的小事」為主題,於國立清華大學舉辦跨校共學活動,邀請受補助的11所學校代表、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及高等教育關心素養學習的專家學者,聚焦討論如何在大學優化新課綱學生的素養學習、給予彈性與自主,及建立學習社群。

新課綱學生圖像

首先登場的主題是:「我們面對什麼樣的學生?準備好了嗎?」,教育部大學招生專業化總主持人鄭雯教授從大學招生專業化的角度,分享今年新生群像相較過去的不同。招生專業化透過媒合大學師長到高中觀課的觀察發現,學生的軟實力增強,包括自主能力、溝通表達、多元思考和跨域學習的能力提升。根據上述觀察,鄭雯教授說到學生異質性會增加,因而大學老師們在教學目標、課程設計、評量方式等面向都須因應調整。

育才不再標準化

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婉琪教授以制度變革的數據分析,說明20年前聯考制度轉變到多元入學讓選才不再標準化,同一系渴求多元性、異質性高的學生。而現今新課綱帶來的重要意義是讓育才不再標準化,提供客製化、專業化與創新元素。然而婉琪教授也分享,推動變革的實際過程是充滿衝突,例如高中端希望大學教授”Tell me what you like!’’,反之大學端卻希望學生’’Show me who you are!’’,如何不讓競爭需求過度膨脹而抹煞未來人生的生活品質,是大家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

由中山大學鄭雯教授、台北大學陳婉琪教授,分享新課綱的制度變革,帶來育才不再是標準化。兩位教授同時也提到在前線的教學現場發現,高中學生群像更為豐富,除了善用資訊媒介的能力提高,同時自主探索、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能力也明顯提升。因此緊接著請到淡江大學黃瑞茂教授、東海大學王崇名主任,分享大學端如何準備迎接新課綱的新生。

開學引導重點在哪裡?

共學活動的第二場主題是:「開學引導重點在哪裡?」邀請淡江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組長黃瑞茂教授、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書院長暨通識教育中心王崇名主任,分享校級課程的實踐經驗,同時探索者計畫共同主持人彭心儀助理研究員也分享了「開學前後學習引導的10個Checklist」,要檢視哪些東西呢?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涵育永續力:一段探索的旅程

黃瑞茂教授分享,延續USR計畫將學校教學場域延伸到淡水生活場域,淡江大學以「探索永續」為主題推動16門素養導向課程,並在課程題材中融入疫後新常態全球議題(STEEP)。黃教授指出,淡江大學素養導向課程內容有六大創新面向:以學生為課程主體、導入SDGs、結合數位科技、專題導向、推動社會分析,和田野調查。透過教師社群的共備共學,突破通識與專業二分的課程設計,讓不同類型永續課程能發會相輔相成的效果。

大學‧問:自主學習與博雅教育實踐

身兼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書與通識教育中心的王崇名主任,從博雅定義出發:「為學能博,在於自主學習,迎向無邊無際的數位學習;為人能雅,在於欣賞他人,重視生命永續的跨域學習」,將通識課程能力化,並以博雅學習為底蘊,打造引導新課綱學生的自主學習路徑,包括學習自主、探索、數位、跨域,及體驗。東海大學將大學問學習過程分為五個時期:準備期、承諾期、養成期、統整期、展翅期,每個階段結合各處室、師長和TA,面新生轉銜以博雅教育先於專業教育,協助學生儘管面對生命的迷茫也能自主探索。

學習引導的10個Checklist

最後是由心儀老師分享在開學前後學校可以如何引導新生轉銜。開學前,最重要的是理解學生適應狀況,降低學生「我是不是真的屬於這裡?」的疑惑,提高學生對大學的歸屬感。心儀老師舉例,可以透過多元雙向的課程設計、主動寄送歡迎訊息等方式,我們需要把教室中每一個學生想像成各種資產(asset),仔細觀察他們擁有什麼、可以為這間教室帶來什麼,從資產管理師的視角,盡一切的可能引導探索、讓他們找到方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大人。

開學後,我們則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意涵,全方位的考量學生的特質與人生追求目標,探究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素,提供積極的差別待遇。接著,在學習過程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的引導,協助學生定向轉銜。同時教師也需要透過教學實踐研究,持續優化教學。

心儀老師:「每一位老師都有很多能力,研究、教學、行政、輔導等,大家的能力都不同,都不只有一種絕招;只是,各種壓力像是小偷,偷走我們看見光的能力,但這不代表光不存在。世界需要一些光明,即使只有一點點,慢慢匯集起來,總有一天成為大勢。願我們都成為引導學生的那道光!」

總結10個Checklist:

開學前:#理解學生的適應狀況 #準備課程大綱 #理解學生的期望與背景 #營造一個有歸屬感的環境 #提供完善的教學內容及聯繫方式

開學後:#瞭解學生的學習類 #影響學習動機的原因 #提供積極的差別待遇 #協助過度與定向 #教學實踐與持續反思

作業該怎麼調整才能有效促進自主學習

共學活動的下午,迎來第三場主題討論:「作業該怎麼調整才能有效促進自主學習」,由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劉紀雯院長、銘傳大學傳播學院王皖佳教授,分享院內如何透過課程設計、創新的教材教法和不同的評量方式,讓學生的學習不侷限在課堂內,在課堂上學習無論是知識或素養能力,皆能延展到課後自主學習。此外,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詹明峰教授,同時也擔任苗圃計畫共同主持人,以自身專業經驗分享學習活動設計的關鍵法則,請一起看下去……打開明峰教授的關鍵法則寶箱……

外語人才的科技賦能與社會實踐

劉紀雯院長分享,外語學院的目標是為外語學生鋪設一個跨文化、跨領域的學習生態圈,建立教室內外的連結、校園內外的接軌,引導學生自主、跨域學習,探索職涯。紀雯院長提到,外語課程本身就是素養導向,只是素養是內隱能力,教師需要透過課程將學生內在動機外顯、外在動機內化。因此在作業調整上,除了以自主規劃、專題導向之外,也強調多元評量,注重學生知識吸收度、技能(表達、影像使用等),以及態度(團隊合作、反思等)並重。紀雯院長說到,素養一定要在「用」之中才能展現出來,以素養指引行動,行動後自我反思,在小組專題中,讓學生應用課堂知識在不同的議題與情境,藉此也能培養學習動機和職涯技能。

傳播領域疫後人才培育計畫

王皖佳教授以銘傳大學傳播學院的「暑期AP課程」中的公共關係課程進行分享。「暑期AP課程」是針對大一新生開設,這堂課除了讓準大學生好好運用暑假,準備銜接大學學習、增加自主探索的彈性空間以外,也希望能藉此了解學生特質,協助同學融入大學環境,對老師而言也得以提早組建教師社群,為教材教案翻新。以跨越傳播學院四年的公共關係課程為例,暑期AP課程能扮演先導課程的角色,引導學生認識基本概念,並搭配上課前後問卷檢討課程的效果。王皖佳教授分享,別於過去單向講授知識,他轉而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去發現,再搭配小作業指引學生自己找出答案、理解學理知識。

學習如何學:學習活動設計的關鍵法則

詹明峰教授從自身的學習經驗討論自主學習的內涵,以及該如何進行。明峰教授的自主學習經驗中,學習如何掌握專業知識,形成自我的思考體系,以及學習如何像專家一樣思考,教授強調這不是學習當一位專家,而是瞭解與批判專家生產知識的方法。明峰教授認為,大學的自主學習是「學習如何學(Learning how to learn)」,教師教學生該如何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來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

然而該如何設計來教思考呢?教授提到相較於過去直接統整知識傳授給學生,當今應該先行讓學生「體驗」真實情境燃起學習興趣,再透過個人、同儕與教師的引導自我統整知識體系和思考,而這也是學生反思的過程,最後再透過實作、情境模擬檢視學生是否能應用。「體驗-統整-反思-應用」的學習過程,能帶給學生更透徹的知識理解,並應用於生活情境之中。

課堂內外的學習社群怎麼運作

共學活動最後一場分場的主題是:「課堂內外的學習社群怎麼運作」,由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蔡旺晉教授、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柯秀卿院長,分享如何搭建學習社群、訓練助教。同時,探索者計畫總主持人焦傳金館長也為大家分享「學習社群的10個Checklist」,以館長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分享該如何實踐教學創新模式。

同儕教練的合作學習模式

蔡旺晉教授分享設計科系強調合作學習模式,在同儕之中產生合作與良性競爭來促進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並且從中累積設計專業的素養能力,繼而培養同儕教練。同儕教練的形成機制中,教師需要先參考學習歷程檔案,掌握新生的學習特質與樣態,在課堂中導入小組機制,比如不同學習背景混合編制、遊戲化學習等,學期中也可透過教師和業師搭配進行「設計素養增能工作坊」,開拓學生設計應用視野之外,也從中培養更多同儕教練,帶動正向的學習氛圍。同儕教練作為教學的中介者,期待在漸進式互動關係的變化下,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

教學助理與資源接軌

柯秀卿院長則分享長榮大學四種教學助理如何在學期間提供學生不同的協助。四種教學助理分別是:一般類教學TA,協助課程相關的教學輔助,帶領學生討論;系所駐點教學DA,駐點在特定教室輔助學生課業上的疑難;課程教學CA,協助課程相關的事務工作,讓課程順暢進行;課業補救GA,提供期中預警後課業補救輔導。上述四種TA在學期間相輔相成,為不同階段遇到困難的同學提供協助。除了教學助理,院長也分享透過校友、教師來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團隊,例如引導學生進行議題選定與挑論,並邀請學長姐或學者專家分享,擴大學生的專業素養,與此同時,院級和校級法規也利用獎學金補助結合,鼓勵學生建立學習社群。

學習社群的10個Checklist

最後由焦傳金館長以自身的教學經驗,分享當代教學創新模式—翻轉教室的實踐如何增進學習成效,翻轉教室的理念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個體,將課堂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堂外(課前&課後),除了增進課堂師生的互動之外,也讓學生著手從事高層次的任務,例如問題解決、概念澄清、實作專題等。執行流程具現如以下:課前影片自主學習,紀錄疑問或有趣之處→實體討論課程,小組共同提問並發佈於臉書→協作問題解決,小組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統整想法→同儕互評機制,課堂上發表,老師補充和同學追問。焦館長分享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能善用廣泛的網路資源,在同儕協作機制下於小組內、小組間透過問題發現與問題解決之間動態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