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年共筆專欄
#大一年共筆專欄
嘗試過後,答案常能從不同視角發現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劉正特聘教授兼副校長/
>學生經驗的關鍵元素
集體記憶與深刻情感連結,是大一生活中最有影響力的元素。在學生學習適應的研究上,同儕關係扮演很重要的因素。同儕支持系統的建立,能夠讓同學們在課業和情感上都有所依靠。共同的經歷和情感連結有助於建立友誼,並減輕新生在新環境中的孤獨感。
教師的支持和導師的指導對大一新生學習適應也是至關重要。就如,個案學校主任分享,他曾帶領同學戶外踏青完成修建古道,戶外環境給予師生對談間更大的包容。共同完成目標的同時,也與同學間建立的革命性情感,並提供給同學一個心理安全感,讓同學較能輕易地向他(教師)拋出問題。
但複製個案學校的經驗,期許其他大學教師做到是可行的嗎?在現今大學教師教學、研究和產學合作的多重重擔下,建立師生間支持的系統似乎對於教師勞務負擔太重。此外,多數大學導師沒有接受心理輔導培訓。各大學能否設計出富有創新及社會設計的做法,是未來執行探索者計畫學校可以去試驗、探索,例如同儕教練(學長姐、校友等)、教師(導師?)、學校行政三方可以如何串接互援。
>工作坊的交流經驗
學生有感高中與大學學習上落差。大學教師可能沒有意識到,學生們不具備他們課程要求的先備能力,例如學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完成一份符合教師期許的簡報內容與口頭報告。一般而言,教師要求的學生完成作業多數由教師自行評分,對於學生而言,完成這份作業and then…? 只會覺得作業好多好煩。提供合適的回饋機制或邀請相關業界人士講評,是不是有助於提升學生「我努力完成這份作業的CP值」?
分組分工不均、課程規劃不符預期、師生認知差異大,課程第一周也許是個跟學生一起共備/討論/協商這學期這課程執行形式的好時機。教師會願意與學生討論嗎?教師會願意跨出第一步嘗試嗎?不願意原因是什麼?
學生對於自己未來感到徬徨。同學提到,選填科系時對系所不熟悉,而且對學校有什麼樣資源幫助他是不清楚的。學生是不是沒有想從事既有系所畢業出路?現行系所培育的能力,可以轉化對照什麼新興職業職能?人社領域系所相較於理工的獨特性?
>挑戰(困難)與機會
如果將自主學習比喻成自助餐,將餐盤預留足夠的空間,學生才成挑選自己想要吃的菜色。因此盤點各系必選修課程,說服各系降低必選修學分數,促使學生主動夾取自己想吃的菜色。
參與教育部補助計畫,除非擔任計畫主持人,否則對於教師益處甚少,負擔倒是滿多。對於願意投入參與計畫的教師而言,學校既有減授鐘點時數認定、彈性薪資,或升等評分上是否能調整,以激勵校內教師參與教育部補助計畫?
另外,同桌參與兩位學生都是轉學生,一位是利用轉學考轉學到其他學校,另一位大一年未過完因為對系所發展感到茫然決定重考。普遍而言,轉學生沒有經歷大學入門或新生訓練等活動認識校園資源,在這部份各大學似乎是較少有相對應的資源協助轉學生銜接大學生活。
>建議方案
學校期待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內心是高呼「耶!終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又可以順利畢業」、「啥?什麼是自主學習,要怎麼自主學習」,還是「蛤?我只想修完畢業學分就好」?如果大學期許學生們都成為終身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推動也需要逐步符應不同樣態的學生。
學校行政端可以考慮要求各系所降低必選修學分,以提供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選課彈性的自由。這樣的舉措可以有助於學生探索跨學科的知識,並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也可以考慮,鼓勵各系將某些專業選修與通識中心的課程進行雙掛,可以在不膨脹學分的情況下提供學生更多其他領域專業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