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一年共筆專欄

#大一年共筆專欄

給老師和學生一個參與計畫的誘因!

/ 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 洪偉肯副教授兼系主任/

洪偉肯_工作區域 1 複本 4.png

> 學生經驗的關鍵元素

大一入學生最常面臨的挑戰是「生涯定向」問題,一方面學生剛脫離高中,對自身生涯規畫目標欠缺想像;而教師因課程負擔已重,難以對多樣性高的學生因材施教;而性向測驗的解讀及長期輔導亦是專業。在實務上欠缺時間、人力或專業資源時,經常知道問題但難以解決。

大一同學欠缺同儕夥伴支持,如少子化招生不足導致班級人數少,加上同學下課後即離開學校,能互動交流或同儕學習的機會很少,三年疫情似乎導致學生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而欠缺同儕支持的學生缺課率通常也較高,且經常欠缺同理心,如何促進同儕情誼亦是需要關注的課題。

大一基礎課程應用性較低也較抽象,且通識課程也多,不同課程老師之間通常不會(也不易)進行統合或協助解釋學習目的,在性向未定情況下,易導致學習更為猶豫與徬徨,如何整合及引導相當具有挑戰。

 

> 工作坊的交流經驗

不同領域對於「基本素養」的期待不同,例如強調社會參與或設計的相關系所,在大一階段會更重視培育學生的「服務思維」,且可能比基礎的專業技術更為重要,例如面對多樣性高的社區高齡者或不同利害關係人時,如何建構應有同理心與基本應對進退更加重要,與系所期望培育的基本素養結合將會是計畫徵件期待的方向。

不同領域的「課程或教育目標」亦不相同,加上老師自身多非具跨領域經驗,開設跨領域整合課程極為不易。由於大一學生自行解讀與統合能力相當有限,未整合良好的跨域課程,反而容易降低學習意願及成效,如何在計畫提案時提出可行的課程整合論述,以吸引教師及學生的投入,會是相當關鍵的挑戰。

中偏後段班學生對於課堂的期待,很可能期望都由老師講授並直接教答案與步驟,不希望組團隊或實際動手做專案(麻煩),此「學生需求」與教師(或教育部計畫)經常期待的「啟發式教學」(透過留白或只給線索以促進學生反思、自主學習或專案執行)有相當大的落差,無論是計畫審查,或是校內教師教學過程看待預期學生學習成效時,可能需有不同的標準,以免造成不切實際的期待。

> 挑戰(困難)與機會

教師的擔憂是教學負擔沉重,特別是學校的行政要求多,又面臨欠缺學習動機與需輔導的學生比例高時,如何在推動計畫的同時,也預先思考降低教師負擔,應納入計畫目標並創造適合的機制。

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誘因,可能方式同樣包括如何在降低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修課誘因及成果的綜效;例如透過部分課程整合(不同課程分工達成同一目標而有綜效)、或單一課程中提供多重回饋(如修課同時也能取得服務證明、獲獎或證照),有助於提高學習動機與成效。

提高學生經濟誘因仍是需考量的重要議題,特別是無低收證明因此無法申請補助或獎學金的學生,由於晚上需打工(重複性高/體力工作)導致白天上課都在睡覺。可透過教育部計畫,將經費運用於提供與系所領域相關的社會參與、專案工讀或暑期/假日實習,將有直接吸引力,促使學生脫離負向循環。

 

> 建議方案

大學的教學現場,若願意花時間觀察或調查,將能有效地蒐集到學生的想法,但比較容易忽略的是瞭解老師們對於計畫推展的困難與看法。在定義問題與目標時,若能預先針對校內教師及學生等利害關係人,確認其需求或問題,將使提案計畫更具說服力。

建議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人能優先規劃鼓勵計畫參與的「正向誘因」與解決「校內整合與溝通」問題。第一線老師在實務上的困難,經常是明知有問題但難以解決,特別是參與誘因的建立、與學校行政單位的協調、不同系所課程教師之間統合等系統性問題,且主管更迭後亦可能停擺,建議於計畫規畫時能預先考量如何解決此類隱性問題。

建議計畫能更具體提出對於計畫參與教師(非計畫主持人/協同主持人)的「經濟誘因」及「升等/校內評鑑誘因」;例如可透過業師長期指導費或課餘工作坊形式,提供參與開課或帶領專案老師額外付出時間及專業的鐘點費(不只是耗材等業務費),並預先編列於預算表中;或提供具效力的感謝狀與獎狀,納入升等與校內評鑑辦法可參採的佐證等。若能以第一線老師需求的同理心,誘發更多熱情教師參與,讓有熱情的教師保持其熱情(非「要求」或「請託」老師參與),可能就已克服大學教育現場面臨的諸多挑戰及問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