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一年共筆專欄

#大一年共筆專欄

挑戰與轉機:大學教育在數位原生世代的因應之道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蔡旺晉副教授/

蔡旺晉_工作區域 1 複本 10.png

>學生經驗的關鍵元素

這次的參與學生分別來自兩個不同入學管道、國籍、科系、年級與體制的學校,確實也反應出目前大學的縮影與現況。在面對未來少子化與無法以常態曲線的學生樣態,學生本身的學習歷程與學習經驗,將會持續對老師的教學現場產生很大的衝擊。以我個人觀察,學生的學習定向與職涯規劃受限於系所的修課規範與同儕學習體制,即使在入學後的前兩年想要做出改變,卻無好的諮詢與支持系統,則會以自我妥協的方式完成四年的學習,後續若無更清楚的方向,也會選擇繼續投入研究所的報考,嘗試在有限的時間趕緊思考未來的方向。反之,技術或職業類別導向的學校,因為職場定位與學生特質相對單純,學生的學習經驗是正向且明確,反倒是在目前高教環境中較為少見;上述兩個體制學校的學生無法用單一標準去評量其學習成效,但很重要的是,生涯(非職涯)的定向若不夠明確,就會持續影響與糾結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我發展,這也成為目前大學教育較為薄弱且不足的一環。

 

>工作坊的交流經驗

工作坊的交流過程中,可以讓所有參與的師生(尤其是老師)重新去審視目前教育現場的各校現況,亦透過系統化的對談去盤點真正的問題。目前因為技職與高教體系學校的屬性與招生期待已經越來越模糊,所以幾所學校的老師會強調透過以終為始的教學改變方式(如專題導向、議題導向和關注導向),引導學生在學習歷程與學習地圖上有更大的彈性與調整空間,幫助學生更融入大學環境。

 

>挑戰(困難)與機會

未來高教環境多變詭譎,目前00後的數位原生世代,機不離身的學生一路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環境,已經習慣整體教育政策和趨勢口號都會強調必須為了他們來做調整與改變,故到大學之後,學習動機薄弱的學生可能就會疲乏甚至無感,確實是教學現場老師的困境,老師們勢必要先內部可以進行合作與商議,建立起完善的教師社群機制進行共備課程與教學經驗交流,甚至在社群中應邀請學生或畢業代表來進行課程審視,持續迭代,才可以有一個完善的師與生的教學社群系統,隨時調配出一杯適合教師與學生共飲的最佳飲品。

 

>建議方案

依據教育部政策,大學必須建立招生專業化辦公室,讓各校可以招進適性適所的學生,但現學現場的老師卻仍無法掌握目前世代孩子的差異與變化,畢竟整體社會的遊戲方式已經大不相同,孩子想要追求自我認同、長出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老師們想要學生買單與給與好的教學回饋。建議還是要著重在雙方(老師與學生)情投意和下的關係發展,並不是單方面的改變或是強迫交往。如花時間與學生溝通與輔導,產生學習歷程的陪伴關係,善用科技建立與學生共同頻率的數位社群平台,有更豐富與準確的訊息流通,藉以找到更多並肩作戰的學習夥伴等,是目前可以持續努力投入的方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