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年共筆專欄
#大一年共筆專欄
用55分鐘釐清問題,花5分鐘解決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詹明峰副教授/
我一直很好奇學生如何解決問題,以協助家樂福設計購物車為例,學生設計團隊們通常會考慮自己購物的經驗,提出目前的購物車使用上的問題,然後很快就設計出符合學生自己想像的完美購物車。上述問題解決過程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不但學生都這麼做,老師與行政人員也經常如此,依賴自己「想像的問題」來「解決問題」。然而,上述問題解決方法正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解決人的問題,比如「協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不能只從大學老師或者行政人員想像中的大一新生來思考問題解決,卻忽略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大一新生—過去的經驗、應有的發言權與他們未來面臨的挑戰。今年的大一新生經歷完整的108課綱實驗,加上冠狀病毒疫情的洗禮,他們高中的學習不但迥異於大學老師與行政人員的高中經驗,也和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大不相同。這群被稱為Z世代 (Generation Z) 的學生不僅是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嗜食社交媒體,對沒有興趣的主題毫不眷戀停留,他們也是全球化、氣候變遷、財富重新分配、大量接受遠距離教學的獨特世代。更特別的是,他們也將是在大學畢業時,見證AI普及的世代,而能夠協助他們順利成為AI社會成員最重要的管道,可能就是他們大學四年的學習,特別是大一時展望與計畫實踐的大學生活。
大學在面對這一群大一新生的問題時,同時也面臨少子化、大學轉型、系所合併重組、課程重新規劃、重新定義通識課程等等系統性的挑戰。上述問題的完整解決方案仰賴大學重新審視願景與價值觀,並配合組織的重構、教師與行政人員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的改革、學生學習體驗的重塑來達成,但很可惜的是上述的問題較少被通盤考量。部分擔起問題解決責任的大學教師或行政人員,就像上述解決購物車設計的學生一樣,依賴自己的想像或與少數教師、行政人員的討論來建構問題意識,快速提出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方案也經常成為「沒有理解真實問題的答案」,通常也解決不了問題。
上述問題當然不容易解決,特別是當我們把系統性的問題當成是單一的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通盤考量問題間的盤根錯節時; 上述的問題當然不容易解決,特別是當我們要解決學生的問題,卻沒有同理他們的生命體驗與未來挑戰,就想當然爾地依照教師現有的專長來產生解方時; 上述的問題當然不容易解決,特別是當我們需要從學生的角度來規劃可以適應AI社會的課程,而教師與行政人員卻不願花時間翻新自己的專長時。
如果我們要解決大一學生的問題,我們要先能同理他們的生命與學習體驗,了解他們的學習樣貌、特長與不足之處; 如果我們要協助大一學生定向轉銜,我們不能不仔細考慮他們在大學四年要完整發展出哪些能力,並規劃發展的路徑; 如果我們要重整學院、舊課翻新,我們勢必要先釐清社會發展的趨勢,再依趨勢來重新定位系所的發展; 如果我們認為自主學習是未來的教育趨勢,我們就得思考教師如何從「學科內容講述者」轉型成為教學生「學習如何學」的學習教練。上述的解方都和主流想法與做法不同,仰賴問題的深度解析,而花在問題解析的時間可能也遠遠超過提出解方。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如果我有一個小時可以解決問題,我會用55分鐘釐清問題,花五分鐘解決」 (“If I had an hour to solve a problem I'd spend 55 minutes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 and five minutes thinking about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