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一年共筆專欄

#大一年共筆專欄

高教課程翻新的創新與挑戰

/ 國立中山大學  鄭雯教授/

各校狀態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多樣化。從不同的學校和學系特性,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所面臨的挑戰和需求有多麼不同。例如,有些學校因其學系特色使學生在學習和就業方面感到迷茫,不知為何學以及未來能做些什麼,而另一些學校學系的學生特性較為直接單純,習慣遵循教師指導以及遵守規律。這種多樣性不僅彰顯了各學校在教育目標與方式上的差異,亦顯示了它們所面臨的痛點和機會也有所不同。

 

課程翻新是本計畫的一大重點,但課程翻新的核心目標是什麼呢?是否能回應到學生的需求和解決學校的痛點,在計畫中就十分重要。然而,這裡存在一個微妙的平衡。有些課程特色,儘管受到一些學生的批評,仍可能是其他學生或者學生家長所看重的學校特色。在這種情況下,課程翻新的方向可能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同時,也能保留學校的特色和優勢?雖然我們討論的是某個學校或者某些學系,但他的學生也並非是單一的「均質體」,雖然具有某些特殊群性,但之中也仍有很多變異存在。為此,提供學生更多元和主動的參與機會,也許可能是面對學生異質需求的一個方向。同時,對於那些強調情感連結而非僅強化認知和技能的課程,考慮改變評分方式,如通過/不通過的方式,取代原本的百分制或等第制評分,可能有助於學生更自由地探索自我和享受學習內容。

 

大部分的學校都認同參與式學習的價值。這種方式強調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習更為主動,並且與實際需求貼合,也很符合Deci和Ryan(2000, 2008)自我決定論中的三個重要因素「自主性」、「勝任感」、「關聯性」,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內在動機。但在操作過程中,若僅考慮實務的探討而過於貶低基礎理論的學習,是否也可能造成顧此失彼的狀況,使學習較難以深化?。基礎理論應可作為實務知識的基石,它提供了深入探索實際問題的理論基礎。如同建築物的基礎,如果沒有穩固的理論基礎,則實務知識很可能建立在鬆散的土壤上而不易鞏固。如何在課程調整的過程中,使學生在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和創造等各階段都能得到充分支撐,因此,真正的教學挑戰在於將重要的理論知識與具有意義的實務經驗相結合時,如何找到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平衡點。

 

另一方面,在課程翻轉中,畢業生和校友經驗和反饋是也可作為重要的參與依據。畢業校友的見解和學校的畢業生流向調查可以提供現場端的需求和反饋,使課程翻轉更加切合實際。

 

最後,面對少子化的挑戰,學生群體的異質性可能會持續增加。這意味著學校需要在教學設計和策略上進行更多的調整和創新,以適應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學生。未來,如何在這樣的多樣性中進行有效的教學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