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一年共筆專欄

#大一年共筆專欄

以多元文化的友善校園支持外籍生的生活適應及增加制度彈性及教師增能培力支持學生自主學習

/ 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顏炘怡助理教授/

顏炘怡_工作區域 1 複本 7.png

為了有效引導跨領域及多元的利害關係人共同發展大一轉銜支持系統,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參考設計思考的同理概念,以「學生」為中心發展大一轉銜的關鍵要素,定義素養向計畫的目標,再發展轉銜支持系統的解決方案。

 

 

圖片.jpg

探索學生經驗

設計大一轉銜支持系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安心及快樂的適應大學的學習及生活環境,需要聚焦學生的真實經驗才能找到學生的真實問題及需要。因此,透過學生人物誌及學習旅程地圖,我們了解學生的特徵樣貌,再進一步分析學生在每一個學生與學校互動接觸點,觀察其情緒反應,進而找到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上的需求及問題,作為設計大一轉銜支持系統的關鍵元素。

(一)外籍學生缺乏跨文化理解及缺乏同儕支持網路

在工作坊中,我們透過學生、教師及行政人員的共同參與及開放式討論,針對個案大學提出「東南亞外籍生」的學生人物誌及問題愈挖愈深,理解「外籍學生對於跨文化理解能力及文化認同不足,難以建構其和本地生的同儕支持網路」的問題之外,同時也發現對於東南亞的外籍學生而言,臺灣學生可能存在對落後國家學生的認知偏差及缺乏國際文化的敏感度,使得校園中無法具備多元化文化,致使外籍學生和本地學生的社交網路難以連結。

在個案大學(1)外籍生的人物誌及學習歷程地圖描述中,我們發現外籍生承擔經濟壓力,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去打工,因此沒有多餘的時間參與校園中的各式活動,致使其生活圈多以僑委員為中心,缺乏同儕支持網路。加上沒有足夠的中文學習課程,缺少中文溝通的信心及能力,難以和臺灣學生共同參與及互動的朋友圈,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累積對臺灣文化的理解及認同,導致其文化不適應而承受心理壓力。特別是外籍學生除了生活適應之外,不同國家在學科基礎知識的差異,也使其面對學習障礙。但是好像較少老師或行政體系會主動去關心外籍生的生活適應及學習情況,特別是多元文化及同儕支持等問題。我們推測主要的原因是當教師已經承受很多工作,很難再有時間主動關心外籍生的狀況,而行政人員可能擔心自己的語言能力有限,不敢主動和外籍生溝通,且也沒有機會在忙碌工作中進修語言。另一方面,且外籍生的輔導成效及其就學穩定度等績效,通常是反應在國際事務處理辦公室的成效,對於各單位缺乏直接有效的影響。因此,個案大學(1)歸納出,學校對於外籍生缺乏在臺灣建立社交網路、適應臺灣文化及降低心理壓力等問題的支持系統。

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再多想一些真實的情況及問題,更深一層去思考問題本身背後的原因,考量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度時,我們會發現對於外籍生的學習及生活適應,不只是單一問題,而是有許多交錯及互相影響的因素,導致大一外籍生無法獲得良好的生活適應。例如;對於外籍生而言,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及機會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文?在系所專業課程聽不懂及學不會時,是否有同班的學生可以協助?但為什麼同學不想主動協助呢?是否因為文化差異使他們之間在溝通及互動上產生嫌隙?或是台灣學生對於東南亞外籍生是否存在一些認知偏差?

對於學校的教師而言,若外籍生的輔導工作若是教師的額外工作,則教師是否會主動關心外籍生在生活及文化適應上的問題嗎?除了國際處以外的行政單位人員,是否會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而不敢主動和外籍生溝通?再者,缺乏對教師及行政人員在支持及輔導外籍生相關工作的激勵措施時,大家是否可能會對外籍生的問題視而不見?上述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將造成外籍生在學習及生活上的困境。因此,若是我們可以用更開放的態度,進入真實情境中探索,可找到更多元的觀點,使我們對問題有更深理解,才能夠定義外籍生大一轉銜的關鍵問題。

 

(二)自主學習能力超強的臺灣學生缺乏教師支持及學分認定機制

個案大學(2)提出了和個案大學(1)完全不同的「人物誌」及「學習旅程地圖」,我們看到具備高度學習動機及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雖然在大一缺乏學習目標,但卻有很強的自主學習動機及課外活動參與經驗,因此選修大量外系學分探索不同專業,卻導致其面對無法達成本科系畢業學分要求的窘境。也在學生的學習困擾中,看到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內容無法符合時代趨勢,似乎都是AI 可以提供的內容,因此學生無法感受到教師要求學生記憶及背誦知識的價值,因此學生只能透過參加課外活動及自主學習的行動去學習他想要學習的內容。

但是這些學生自我學習累積的經驗,卻無法取得教師認同,也無法獲得正式學分的認列。因此,我們發現支持學生自主學習不僅是要學生有動機,同時也要思考如何促使教師、課程及教務之間的連結,特別是學生在大一缺乏學習目標時,如何打開學習路徑的彈性,使學生在不同路徑上的學習成效如何被正式承認,而自主學習的學習經驗如何被評量學習成效,才能再延伸去思考在教務系統中如何認列自主學習的學分,這都是自主學習中錯綜複雜卻對學生學習的重要問題,亟需學校的教師、行政及課程一起找到改變的方法。

由更多元的觀點來看,面對108課綱以後的學生,教師要如何改變,才能提供適當的課程?除了依靠老師本身的內在動機而在教育上努力之外,學校是否也能讓教師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及適當的激勵,促使更多的教師不僅「願意」且「能夠」一起改變。教師的增加培力及支持系統成為教學品質的關鍵,但是教師如何與時俱進?學校要如何幫助教師發展適合現代學生學習模式的教學設計、教材教法及引入新的科技協助?以及如何確認教學改變具有效果?學校如何評估?都是重要的問題。

 

定義大一轉銜的關鍵因素

(一)為外籍生建立多元化校園文化及同儕支持的社交網路

在觀察個案大學(1)探索大一需求及問題的過程中,看到學校以學生為中心,找到符合學生需求的大一轉銜支持系統切入點。個案大學(1)以「東南亞外籍生」描繪的人物誌及學習旅程地圖為基礎,展開跨校夥伴展開熱列討論,定義外籍生大一轉銜的關鍵元素及提升外籍學生之跨文化適應,同時必須提升臺灣學生對跨國文化的敏感度,使雙方能夠建立適當的社交網路,達成多元化校園文化,支持外籍學生的生活適應及專業學習。雖然現階段的外籍生人數比率不高,但長期而言,在臺灣少子化的情況下,外籍生可望成為大學的重要學生來源,也是促進校園多元文化和國際觀點的重要推力,因此從現在開始著手,逐步建立支持大一外籍學生的轉銜支持系統對於學校而言有其重要性。

(二)為高度學習動機的臺灣學生提供更多元的自主學習支持系統及支持教師增能培力

在個案大學(2)的例子中,針對高度自主學習動機的學生,如何在既有的學分制度之中,能夠更彈性的讓學生可以在不同路徑上的努力學習經驗,發展個人知識,有賴自主學習及彈性課程的教學設計及教務系統的配合。包括,自主學習的範疇及發展新的教學模式,建立自主學習經驗蒐集及學習成效評估模式,促使學生可以在不同學習徑上的學習成果都能夠被學分系統接受。另一方面,教師面對108課綱後新的學生特質及學習風格,教師的增能培力及升等制度應支持教師有時間及能力去發展適合現代學生學習模式的教學設計、教材教法及引入新的科技協助,透過適當的評估去瞭解教學改變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連結教務制度。因此,在工作坊之中,我們定義自主學習的支持及教師增能培力是個案大學(2)發展大一轉銜支持系統的關鍵要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