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動回顧

本計畫以交流、協作方式,打造共學、共創、互相陪伴、

創造成就及多中心創新網絡的環境。

入校交流|長榮大學

第一次入校:111年06月10日

後疫情時代人文社會領域教育的數位轉型

執行單位:

人文社會學院、資訊設計學院、通識中心

計畫主持人:

丁碧慧教務長

海報.jpg

交流重點摘要

►►目標一:校課程計畫之推動
人文院導入數位紮根課程  並提升實作課程之比例
►►目標二:行動研究規劃
整合教學場域關鍵問題  擬定行動策略及解決方案
►►目標三:學習歷程政策發展
落實智慧跨域自主學習政策  推動各院微學分學程之設立

 

學校計畫摘要

►►開設零碳與數位議題課程,提升學生對疫後新常態議題之認識
►►規劃符合數位時代職場需求趨勢的專屬「數位人文課程模組」,以培育兼具數位技術與人文精神的學生
►►成立「數位人文教學研究社群」,教師定期研習,交換意見
►►成立「學生自主學習社群」及「師生共構的探索社群」,建立學習及生涯探索的陪伴機制

第二次入校:112年05月30日

交流重點摘要

►►Topic1:大一新生 與以往學生的差異
習慣網路速讀文化、活潑開朗、勇於表達但不一定言之有物、渴求新知、聽課滑手機、易分心、多元性向、獨立自信但行動力待觀察、多媒體應用能力佳
►►Topic2:教授大一新生後的課程調整
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及尋找答案、增加跨域知識、多元評量、創造學生表達 (ex. Free talk) 及表現的機會、教材內容與時事結合
►►Topic3:面對新課綱及E世代,最需要的協助
素養評量設計、引導學生跳出框架思考、了解跨域專業、探索興趣的實作設計、多元有趣的作業(活動或作品…)


緊接著進行學生座談,讓長榮大學的同學分組向入校的委員述說大學學習的各種體驗或想法,再跨組進行分享:
►►Topic1:入學前的想像、選擇長榮大學的原因
自由選課、自主學習、先選系再選校、師資及環境很棒、高中老師建議、符合理想科系、可以自己安排時間、可以出國、職涯選擇上有更多選項
►►Topic2:大學學習的適應或遇到的挑戰、最希望獲得哪些協助
學校附近的生活機能、日文聽力及檢定、觀光英語、第三外語(如:泰文課)、小組討論、如何跳出舒適圈、日語會話、如何習得就業所需技能
►►Topic3:學習與生活如何調適
自己先想辦法解決、與同儕交換意見、小組討論分享經驗、找朋友或家人、詢問老師(或導師、系主任)
►►Topic4:希望學校或教師有哪些改變
更多跨領域課程、多開專業課程(含外語)、多語言交流、開課人數彈性下修、實習課程提前、實習補助、增加互動與國際交流


最後,長榮大學的師長們與入校委員再進行綜合座談,由委員提供各面向的回饋及建議,在推行素養導向課程創新 階段,結合數位與零碳議題、聚焦於數位素養與永續發展素養,嘗試將素養學習更朝向實務多元化,而非僅是跨域學分的配置;持續強化人文與資訊的跨院跨域合作,並運用行動研究瞭解創新如何延續與擴散。
探索者的行動實踐可以有不同類型的課程創新或學校發展,凝聚更多的向心力及創新,透過素養學習讓學生的生命發光發熱。

​其他入校交流分享

北藝大LOGO.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