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立清華大學

開創與永續:教育部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 

國立清華大學(清大)計畫深化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域對話和多元教學。面對疫情與社會變遷,調整課程連結108新課綱,讓高中生順利銜接大學。透過創新課程與助教制度,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博雅教育,培養能適應未來世代的學識課程。

圖形

計畫目標

  1. 知識並非商品,教育和學習自身即為目的,因此也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清大以如何「用」的能力,作為課程翻新的要旨,包括在知識上加深加廣的探索,並在學習過程中引發興趣,產生精益求精的動力,讓學習是能記得住、帶得走、懂得用。

  2. 建立銜接機制與活動,引領學生面對後疫情新常態,探索心之所向;調整既有課程內容,並將學習歷程的數位化,便於充分了解狀況、予以適時輔導;建立跨領域多方對話的情境,於實踐學習中,培養學生多元價值觀。

研究問題

  1. 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和高昂的原因是甚麼?

  2. 如何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遭遇了困難?

  3. 協助學生處理其困難的有效方法是甚麼?

  4. 如何將協助學生的經驗轉化為調整教學方法的參考?

標竿學校

​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1. 學生學習歷程:由學生、助教記錄學習軌跡,並且在有充分引導和協助的情形下,鼓勵自主學習。

  2. 共備課程:授課教師與助教團隊經常討論教學內容、方式,並共同思考如何改進課程。

  3. 優秀成果發表:每學期舉辦成果發表會,彼此觀摩,激發向學的榮譽心。

大一新生定向與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

建構一個同儕支持系統,搭配既有的導師、校友等,使課程教學輔導更加地完整。經由建立起完善「助教機制」,擴大教學團隊之概念融入教學場域,以實踐教學目標,並呼應計畫三大目標-新常態、新課綱、新社群。

學習定向、轉銜

  1. 建立完善「助教機制」,發展可依循的行動研究SOP,並定期更新與優化,確保和學生學習狀況同步。從教師和助教端雙管齊下,捕捉改變的發生並調整課程,落實教學相長,共學共好。

  2. 與系學會合作,建立新生學伴制度,規劃同儕教練,協助降低新生入學後的焦慮感。

  3. 辦理自主學習交流會,建立定期討論與交流的管道,互相砥礪,讓有意投稿國科會大專生計畫及撰寫小論文的同學們,彼此給予支持的力量。

學習創新

清大所開課程之主軸,一方面承繼傳統,培養寬廣紮實的「經典閱讀、寫作與思考」基本學識能力,另一方面也發展專業學科領域的訓練,開拓各式當今議題的各項研究領域。進而在前兩者之基礎上提供整合性課程,經由不同學科領域間的「對話」創造思想,教師彼此交流攻錯,形成互動網絡,培養學生進行整合性思考的能力。

行政優化

教學支持與優化

  1. 清大鼓勵共備共授,凡願意以此方式投入課程翻新或設計新課程的同仁,每一位共授課程的教師都將獲得該門課完整的授課時數。

  2. 清大人文社會學院鼓勵同仁一起設計以院為核心的新課程,藉此創造人社院的課程特色。每門課將補助適當的經費,以利開發課程內容及訓練助教;可以適度減輕教師的負擔,更因為有堅強的授課團隊為後盾而可以提升教學的量能。

學生學習與評量

在112年第1學期,由李卓穎院長開設的「人文、社會與AI(一)」的8週院核心課程,以探討跨領域議題的知識與能力為目標,不僅請巫勇賢教務長,為同學們說明學校對AI在教育場域的作用所做的分析和措施。林文源老師為同學們分享AI公共化的議題及發展各領域指令集的規劃,也邀請與AI相關領域的王道維老師、蔡維天老師到場分享。課程閱讀結合清華人文社會AI導論(課程連結:https://nthuhssai.site.nthu.edu.tw/p/412-1535-18712.php

的線上資源,翻轉上課形式,讓學生每週先行觀看影片,課前撰寫理解報告,自主提出問題到課程平台,也邀請學者介紹最新AI近況,學生在期末時,提出AI領域的自主學習規劃書。

​​高中素養融入院內的入門初階課程:以「性別學導論」、「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社會連結:清華週邊文史調查與寫作」、「經典學思行」、「文學概論」及「人類學導論」為示範課程,嘗試實施跨域共授、四面向的課程調整(單元議題導向授課、打造橫縱跨域場域、課後助教即時輔導、加入數位協作工具),也開放觀摩與學習,從中集結具高度教學熱忱的教師們,建立起教師社群,產生橫向連結與交流。​

1.

2.

3.

呼應 108 課綱學生的學習特質與經驗及對自主學習的強調,打造新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藉由課程議題去思考與省思,開啟探索的機會,建立起自主學習之模組。

行動研究

Coming soon...

bottom of page